合肥工業大學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重走新四軍路,收獲不一樣的感悟
為真實體會宣城市濃厚的紅色文化并推動其繼承與傳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注入青年活力,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在7月15日至18日赴宣城市涇縣開展“重走新四軍路”暑假社會實踐,進行紅色資源調研。
在這幾天內,團隊成員們沿著新四軍的足跡,探訪茂林革命遺址——我們參觀了“4117”廣場,撫摸子彈打破時間留在巨大石塊上的深深印記;登上了皖南事變主戰場東流山,透過斑駁的土墻感受革命年代的戰火紛飛;觀賞了吳氏大宗祠,歷經百年更添恢弘的古老建筑仿佛帶我們穿越到了那個熱血的集會現場;也游覽了皖南事變指揮所石井坑,看著曾經滿目蒼夷的地方斗轉星移間被蔥郁覆蓋,心里百感交集……我們走過茂林許多紅色舊址,但親自爬上赤坑山蜜蜂洞的經歷卻最讓我久久不忘,感慨萬千。
蜜蜂洞位于茂林濂長村赤坑山,地勢隱蔽,難以攀登。皖南事變中,新四軍副軍長項英與副參謀長周子昆為躲避國民黨的搜尋,在當地村民幫助下躲入此地,可惜最后在洞中不幸被叛徒殺害。我當時第一次了解到這個故事時,并不十分以為然,國民黨幾萬人,緣何連一座山中的兩個人都翻不出呢?
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須躬行。當我磕磕絆絆一步一步地走在坎坷不平,近90度傾斜的石塊階梯上,看到一堆又一堆千奇百怪的蟲子穿梭在茂密的植物叢中時,我不禁慨然:“當年若不是叛徒劉厚總,怕是項英,周子昆兩位便已脫困了吧。”我此次登山的路是后來為紀念兩位首長才開辟的,幾十年前這帶是沒有山路的,也難怪國民黨屢屢搜不結果,有誰會想到會有人住得下這座荒山呢?。可就在這座沒人能想象到會有人能夠居住的山中,項,周二位竟在此洞中隱蔽一月有余。當然是少不了當地村民的幫襯,而當我看到蜜蜂洞內的光景時,又覺十分不可思議——首長居住的地方怎么如此簡陋?不到十平米的天然巖洞內,成年男子不能直腰,七月的環境尚且陰暗潮濕,景象一眼全收,無多余家具,只兩個大點的光滑石塊做凳,與再大點的石塊做象棋桌。仔細端詳著棋桌上殘余的棋盤痕跡,我的思緒發散,恍然見到了兩位首長快然對弈,不為現下自身艱苦險境憂愁,抱著堅定的革命樂觀主義等待地方黨組織的聯系,在狹小山洞內亦能指點乾坤。光各樣的昆蟲都能嚇得夠嗆的我,登了不到一小時山路就氣喘吁吁的我,不得不敬佩這兩位艱難攀上這座赤坑山并每日靠干糧咸菜生活的首長。若不是憑著對革命的滿腔熱血,對共產黨的真心擁戴,對祖國未來的熱愛與對民族的殷切希望,這樣的生活,又有誰能忍受呢?
而又正是有了對革命,對黨,對民族的堅定信仰才成就了神話般的新四軍!重走新四軍路,我的腦中,時常會浮現出這樣一幅場景:“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龜裂而不知。”重溫革命故事,這是對當年新四軍戰士們在皖南事變時國民黨四面包圍下艱難反抗的的真實寫照。寒冬臘月,頂著前路的迷茫與死亡的威脅,革命先輩咬牙走出了這條路。新四軍戰士們承受了那么多的苦難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國,有了我們現在舒適的環境。無論是在哪個年代,他們都值得被銘刻在國史豐碑上。他們堅定信念,英勇果敢,顧全大局,內外團結,步調一致,他們繼承了北伐戰爭中葉挺獨立團和井岡山時期紅四軍的光榮傳統,他們是鐵軍——新四軍!
革命是喚醒新時代的號角,精神是一個民族靈魂的體現。這一路上,我們收獲了太多不一樣的感悟——是書本無法給予的,是口頭不能教授的,是只有我們親身實踐才能真正感悟到的,新四軍精神。先輩們的事跡在前,后輩們不敢忘卻,我們緬懷先烈,將他們保家衛國的情懷投入到崗位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間:2022-09-08 作者:潘雙怡 沈若楓 來源:合肥工業大學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