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生死,給哀傷一個棲息地
今天,#陪最愛的人去拍遺照是什么體驗#登上熱搜。此前也有關于“該不該主動給老人拍遺照”的討論。一部分網友認為不妨事先幫老人準備好遺照,因為“很多人走的時候,都沒有一張體面的照片”。也有不少網友認為不應該主動提及拍遺照等事宜,因為在一些老人看來,活著的時候準備死去時的東西顯得很“不吉利”“很晦氣”。
在這個看似沉重的話題中,媒體們沒有大肆渲染死亡的悲傷氛圍,大眾對于死亡及背后所賦予的含義逐漸脫敏,死亡看似不再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
生死是人類普遍都會經歷的過程,需要我們正視和面對它們。對于一些人而言,思考生死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美國專業期刊《死亡教育》對其的定義是,向大眾傳達適切的死亡的相關知識,并因此造成人們在態度和行為上有所轉變的一種發展過程。
簡而言之,死亡教育是為了讓大眾能夠客觀認識生死,對生死抱有正確態度,幫助人們學會正視死亡、接納死亡,達到生死兩相安。以自然之態,學著微笑告別,讓死者可以體面的離開,不留下更多的遺憾,讓生者能夠擁有更多的面對生活的熱情與勇氣。
史鐵生曾說:“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死亡就像一個故事到了結尾,在最終抵達的路上,請盡情地、熱烈地享受它。
時間:2023-06-13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