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心得:非遺需傳承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漸趨惡化。為響應時代的號召,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于2023年7月6日上午,洛陽師范學院豫見非遺調研隊前往洛陽市新安縣進行線下調研采訪。以下是我的調研心得:
大一匆匆過去了,又到了漫長的暑假。為了豐富自己的假期生活,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我下定決心參加社會實踐。于是今年暑假,我參加了我校非遺調研隊的暑期實踐活動。通過幾天的前期準備工作,我們最終確定調研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燙面角和河洛澄泥硯。于是由負責人對我們非遺調研隊成員進行了詳細分工,很快我們便出發啦!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真是漫長無比,我們激動又興奮,迫不及待立刻到達,人人滿懷期待準備調研。
“百年傳承,只為記憶中的新安味道。”我們調研的第一站是坐落于新安縣的王氏燙面角。作為傳統風味小吃,王氏燙面餃距今已傳承四代,具有百余年歷史,其香味被無數人記在心底,曾獲得“河南名吃”“中華名小吃”等榮譽。通過采訪傳承人王女士,我們了解到王氏燙面角的來源和相關歷史故事,以及其特別之處等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燙面餃選料嚴格,制作精細。蒸好的燙面角皮薄如紙,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不膩,實為小吃中之上品。在此過程中,我們還進行了實踐參與,學習了和面、制皮、調餡兒以及包成形的過程,真是收獲頗豐!
“千窯千變,無一雷同;河洛非遺,守正創新。”品嘗完燙面角之后,我們進行了短暫的休息,便去了我們調研的第二站——河洛澄泥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位于新安縣,始于漢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與端硯、歙硯、洮硯并稱為“四大名硯”。通過采訪,我們了解到澄泥硯的原料采于黃河中下游兩岸沉積百年以上、含有諸多礦物質的澄泥,經歷采泥、選泥、澄泥、醒泥等60多道工序制造而成。作為第六代非遺傳承人,游曉曉十分注重成年人的傳播與傳承,將澄泥硯藝術館融入現代審美,推出“盛世中華”“老家河南”“翰墨河洛”等系列作品,將澄泥硯帶進大中小學校,道盡澄泥硯的美學品質,讓古老的澄泥硯歷久彌新!
調研結束,又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但這次并不覺得漫長,經歷一天的忙碌,不約而同,大家都疲憊地睡著了,不一會兒便回到了學校。不得不說,這真是一次令人終生難忘的一段美妙的人生履歷啊!
此次假期社會實踐,是一次不同于家庭學校的體驗之旅,是一次開闊人生視野的學習之旅!雖然這次社會實踐只有短短的幾天,但對我來說卻分量很重。一、我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而且對傳承人的匠心精神有了更高的敬仰之情。通過對傳承人的采訪,我了解到每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都有艱難的傳承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流變,因此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此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具有脆弱性,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每一次傳承都值得我們敬畏。二、我不僅學到了更多人際交往技巧,而且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不論是前期傳承人的尋找與聯系,還是采訪問題和策劃的撰寫,處處都需要團隊合作,人際交往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我學習到在合作中,必須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和同伴溝通交流,對成功要有信心和耐心。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優缺點,比如善于思考卻不善于表達,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我將有針對性地改變自己的缺點。本次實踐活動“教授”給我的尚且不止這些,它還開闊了我的視野,無形之中使我增強了努力的信心和毅力。
最后我想說,作為一名大學生,通過此次實踐,我深刻體會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發展、提高大學生實踐交際能力以及學習新知識的有效途徑,是一個接觸社會、積累經驗的大好機會。并希望以后能經常參加諸如此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因為這種社會實踐是任何活動都無法比擬的,只有真正親身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才能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得以運用,才能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用與社會的人!
時間:2023-08-25 作者:時藝文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