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時路,不忘母校情——河海大學源泉工程個人心得
母校,是一種情結,棲居在心中最深的角落。倦烏知返,游人思歸,我們在陌生的路途奔跑,于漆黑的夜晚踟躕,身心俱疲,無不想回到母校,進行一次心靈的故地重游。借助河海大學源泉工程這一契機,我們幾位常州一中學子組成了河海大學“河韻流常,海濟千州”宣講團,進行大學宣傳的同時拜訪恩師,再回課堂。
再回到母校,我們的身上少了高考下的緊迫與焦慮,多了一份輕松與自在。散步在校園里,踏著青青的石板路,走過每一個熟悉的角落,我們似乎無法再融入這個校園,而是成為了“令眼旁觀”的訪客。我們曾在這里寒窗三載,如今再度踏遍母校的每一寸土地,凝視著校園中略帶疲憊而又富有活力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昨天的自己身處校園,埋頭趕路。
在宣講過程中,我們走上講臺,首先分享了自己高中時的學習經歷及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介紹了自己就讀高校的辦校歷史、區位優勢、專業特色、就業狀況以及招生政策。我們特別強調了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在當今社會,各個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已經成為趨勢。我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學弟學妹們,擁有多元化的知識和技能將有助于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工作中,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和團隊合作能力都將為個人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功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我們還分享了自己在備戰高考期間的寶貴經驗,包括如何制定學習計劃、如何調整心態以及如何合理分配時問等等,勉勵學弟學妹們要珍惜當下,把握機會,勤學苦練,走進心儀的大學。看到學弟學妹們,我們仿佛看到當年的自己:為夢想執著著努力著,卻也不免學習上的挫折與對未來的迷茫。
同時,我們再訪恩師,重溫師生情、共話同窗誼。恩師與大家敞開心扉,提出“大學不僅在于學習課本知識,更是在于學會如何大方表達熱愛,如何大方認可自己”。我們也在此刻真正明白為何稱老師為燈塔、為引路人,他們不會一直伴隨在我們前行的路上,而是會在生命中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目的地等待,等待把我們照亮。坐在一起談笑時,我們也發現了老師發間的銀絲和日益增加的皺紋。日夜辛勞的他們,現在正在一天天地老去,多希望他們一如既往的健朗,帶著一群又一群的“鳥兒”高飛,遠走。
入學的第一學年,我深知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的最好形式,也是培養我們全方位能力的最好渠道。它有助于我們更新原先固有的概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相比于個人實踐的單人實踐的形式,團隊的社會實踐是一次用來培養團隊意識的良好且寶貴的機會。而此次的源泉工程是我們以畢業生的身份向母校的學弟學妹們宣傳自己目前在讀的河海大學,是一次向母校表達感謝三年來培養的最好機會,也是鍛煉我們團隊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領導組織能力的好機會。通過本次團隊實踐的進行,提高了我的團隊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領導組織能力等,在實用技能方面,我學會了文案的撰寫,ppt的制作,視頻的剪輯,宣傳海報的制作等,這都極大提高了我的能力。
源泉工程不僅僅是一次宣講,一次回訪,更是一次傳承。它是高校聯系高中母校的紐帶,它有作為一場社會實踐活動的優點,讓大家學會組織活動,學會與各方溝通安排,讓陌生的隊員們在合作中熟悉彼此,誕生友誼。同時更是慰藉了無數河海大學水之子的母校情結,它讓我們明白“驀然回首,人生的時令已揮手雨季多時,懷舊成了主色調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學留給人的記憶是美好的,濺起浪花朵朵,如海邊零落的貝殼一樣珍貴。在實踐中,我見證了教育的力量如何點燃人們的希望,激發他們的潛力。一個簡單的知識傳授,可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推動一個人的發展。這次的源泉工程活動雖然短暫,卻極大加深了我對河海大學的理解,堅定了我心中的“河海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我內心的河海自豪感與認同感。
時間:2024-02-26 作者:李磊 來源:河韻流常,海濟千州 宣講團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