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面積2718萬畝,森林覆蓋率
77.12%,森林蓄積量達
2.1億立方米,福建三明,這座綠樹成蔭的小城為群山環抱,是隱藏在東南丘陵中的“綠色明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23年10月,國新辦新聞發布會聚焦三明林改。三明市近年來重點開展的林權登記管理機制、林地規模經營機制、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票制度、林業碳票制度、林業投融資機制等6項創新探索被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吸納推廣,在會上作重點推介。
勤勞勇敢的三明人們,以綠水青山煥活金山銀山,將美好愿景化成幸福實景。
制度創新引領生態致富道路20世紀90年代,由于集體山林產權不明晰,利益分配不合理,森林亂砍濫伐現象嚴重,一度造成村民“靠山不能吃山”的困境。1998年,洪田村邁出林改步伐,把土地承包責任制引向山林,全村1.28萬畝商品林產權明晰到戶,成立16個經營組,分別簽訂承包經營合同,明確各方責權利,引導林農以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不僅恢復了綠水青山,百姓口袋也越來越鼓。
一直以來,三明市聚焦機制創新,有效盤活集體林權,讓林農經營更加自主、處置更加靈活、收益更有保障:20世紀80年代,全國分山到戶時,三明不分山,卻分股、分利;20世紀90年代,三明率先探索分山到戶;2008年,全國開始推動林權明晰到戶時,三明在已經完成分山分林、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逐步開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探索。
碳匯(Carbon Sink),是指通過
植樹造林、
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
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2010 年起,三明市在福建省率先開展林業碳匯試點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全市現已策劃落實林業碳匯項目 12 個,項目面積118萬畝,其中完成核證7個,備案簽發5個,成功交易4個,交易金額1912萬元,并在全國、全省實現“六個率先”:
一是營造全國首片碳中和林。2011 年5月,建寧縣營造了全國首片企業碳中和林(150 畝);2020年3月,尤溪縣完成全市首個會議碳中和公益林25畝;2021年3月28 日,興業證券聯合興業銀行舉辦的 2021 年春季策略報告會,首次通過購買林業碳匯實現碳中和;
二是設立全省首個碳匯專項基金。2013年10月,永安市向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捐款 1000 萬元,注冊設立“永安碳匯專項基金”。
三是成立全省首家碳匯服務機構。2016 年 8月,將樂縣注資1000 萬元,成立福建金森碳匯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承接林業碳匯項目開發16個,已備案簽發 15 個。
四是發放全市首筆林業碳匯質押貸款。2021 年 3 月 26 日,將樂縣獲得全市首筆“林業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 100 萬元。
五是完成全省首個社會化碳匯造林項目交易。2021年5月6日,尤溪縣社會化碳匯造林項目 (FFGER) 完成首筆交易,其中第一監測期碳減排量 13.17 萬噸,交易金額 200 萬元,惠及農戶近 2000 戶。六是審結認購林業碳匯替代性修復生態環境案件。2021 年 5 月 31 日,將樂縣人民法院審結一起森林火災案件,過火面積 96 畝。被告人主動賠償 17 萬元,并認購林業碳匯 133 噸,對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行替代性修復,具有酌情從輕處罰的情節,判處有期徒刑 9個月,緩刑 1 年。
碳票是碳減排量收益權憑證,碳資產交易的“身份證”。相當于一片森林的固碳釋氧功能作為資產交易的“身份證”。形象地說,一片林子每年吸收多少噸二氧化碳、釋放多少噸氧氣,經第三方機構監測核算、專家審查、林業和相關部門審定,最終制發具有收益權的憑證。該憑證被賦予交易、質押、兌現、抵消等權能。三明林業碳票改革舉措受到國家林草局、福建省委改革辦等的肯定,被列入自然資源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陜西咸陽和榆林、安徽滁州、貴州畢節和石屏等多地借鑒三明做法,發行當地林業碳票……
2019年底,三明針對分山到戶后林權碎片化,以及林農缺技術、缺資金、缺管理導致林分質量下降等問題,在全國首推“林票”,率先開展以“合作經營、量化權益、市場交易、保底分紅”為主要內容的林票制度改革試點。
具體做法是,由國有林場與村集體共同出資造林或合作經營現有森林,把合作經營林地林木資產折資量化,以林票的形式發放給林農。
林票作為收益權憑證,通過交易流轉、抵押貸款、制發單位兜底回購等方式,使林農獲得更多收益,也讓林權流轉更順暢、融資更靈活、資源變現更便利。
由此,林票變成“綠鈔票”,樹林成了“活銀行”。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三明累計制發林票總額7.68億元,惠及近8萬人,全市有411個村開展“林票制”改革試點,試點村通過收取林地使用費等,每年村集體增收5萬元以上。
由于“林票1.0”是非標準化金融產品,存在流通性不足、市場化交易難等問題,只能在村民之間流轉,無法在交易場所交易。為破解這些瓶頸,三明市持續強化引資入林,在第十八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上,發布全國首張林業生物資產票據,開啟“林票2.0”時代。在這張票據上,林木資源成為相對標準化的投資標的,不僅能夠進行交易、流轉,向銀行質押貸款,后續還可由金融機構或資產管理機構通過信托計劃或資管計劃認購,切實推動社會資本“進山入林”。
“林票制”實現了森林資源資產化、林權票證化、林農股東化,提升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而“‘林票2.0’為社會資本投資林業提供了新途徑,社會資金的參與將對營林造林有很大助力。”官莊國有林場場長張標強說。
開發保護并行守護人與自然共生只此青綠一抹,當以真心相奉。三明市堅持適地適樹,培育木荷、楓香等鄉土優勢樹種苗木,營造塊狀混交、針闊混交林,優化樹種結構,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出材價值。林下經濟是綠色經濟增長點,三明全市開發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448萬畝,帶動近28萬農民參與林下經濟經營,2023年實現產值179億元,林農在茫茫林海中捧起了生態“金飯碗”。除此之外,在“以竹代塑”發展大背景下,竹木產業也呈現廣闊發展前景。竹木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建設永安、尤溪等竹木加工特色園區,初步形成“三核一帶多極”的竹產業布局,培育和其昌、八一永慶等行業龍頭。一手抓生態一手抓經濟,天然植物油提取、生物質竹漿模塑等精深加工產業并行發展。“以林業做產業”的三明,為綠色發展提供了鮮活案例,也走出了共同富裕的三明林改之路。2023年實現林產工業產值1008.5億元,1200多家林業企業吸納4萬農民就業,人均年收入增加6萬元。
三明市建立基層林業站“一帶三”模式,林業站站長同時管理林業站、執法隊和護林員,原本獨立工作的三支隊伍統籌到一起調配管理,有效整合基層林業工作力量,做到了保護森林資源打、防、管、控并舉,大大提升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水平。同時,林長制也回答了“林要怎么管”的難題,把工作落腳在護林員“精細化、網格化、社會化、智能化”管理上。全市共設立市、縣、鄉、村四級林長4565名,聘用生態護林員2300多名,國家標準化林業站覆蓋率居全國前列,獲評國家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成效明顯激勵市。科技力量賦能高效巡護,由森林資源管護公司自主研發的無人機空中巡護,實時傳輸數據,與林業執法隊伍配合,同時結合視頻監控平臺、林業地理信息系統,并利用大數據分析提高監測與管控的精確性與效率。據了解,火情瞭望監測系統的監控探頭可以監測方圓5到10公里地區的煙霧、火點。當監控掃描到疑似火源點后能夠及時提供火場信息,實現森林火災“打早、打小、打了”。目前,全市已完成建設33處高清遠程火情監控探頭,同時,三明市林業站實現無人機配備全覆蓋,有效提升專業化、信息化能力,這些措施不僅切實守衛了珍貴的資源,也彰顯三明貫徹林改的決心。
如今,三明通過多年積極深化林業管理、經營體制等改革,探索可持續“造血式”林改富民模式,繪就了一幅“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畫卷--截至2023年底,2023年全市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1299億元;林農收入穩步增長,重點林區林農涉林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近1/3,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林農增收、林區繁榮。
新時代,林改進入深水區,三明始終保持不松勁、不回頭的韌性,從林權流轉機制的創新,到林業金融機制的創新,從森林保護和利用機制的創新,到產業融合發展機制的創新……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會停下,始終秉持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理念的三明,將繼續講紅色土地上的綠色故事,讓更多生動實踐扎根三明大地,奏響著更加洪亮且奮進的“林改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