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2005-北京科技大學文心之川語蜀心調研實踐團中期總結
2022年7月25日-8月7日,川語蜀心實踐團秉承著助力四川非遺民間文學故事傳承,挖掘蘊含在非遺故事中的“忠孝勇義廉”五大精神,傳承精神譜系的理念開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暑假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實踐團通過收集問卷,制作推送,采訪傳承人,開展線上活動等方式對四川省非遺文化進行宣傳,使大眾對四川非遺民間文學和五大精神可以獲得更深入的了解。
四川省具有特色且豐富的非遺民間文學作品,但對其的保護與宣傳相對薄弱。創新宣傳非遺民間文學作品,響應十四五規劃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號召,使大眾了解四川非遺民間文學和“忠孝勇義廉”五大精神,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基于以上背景,實踐團發放問卷,截至8月3日,共收集統計近300份有效調研問卷,多角度分析問卷體現的問題,撰寫10158字數據分析,從不同角度出發,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遺民間文學,一個人、兩個人,這樣的力量往往是不夠的,只有更多的人意識到了非遺民間文學的重要性,它的文化傳承才能夠有實質性的改變,才能將不可能變為現實;除此之外,我們撰寫了三篇論文,深入探討四川非遺民間文學問題,為傳承四川非遺文學注入新的力量。
在過去的一周里,我們小隊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安排,在探索非遺民間文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深。四川諸江相伴,崇山相依,物產豐富,風景悠美,具有得天獨厚的特色文化相隨,不負“天府之國”之名。獨特的文化也造就了許多經典的非遺民間文學,在過去的一周的深入了解與探索后,我們也與這樣的非遺民間文學產生了更深厚的羈絆。
在這一周里,我們小隊的成員各司其職,對于非遺民間文學的研究與宣傳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首先,我們小隊會去網上多方正規網站了解且收集四川省內的非遺民間文學故事,以儒家五常中的“忠孝勇恭廉”為精神內核,與當今時代所提倡的時代精神接軌,并找尋對應的文學故事作為宣傳媒介,以此在我們介紹對應文學故事時,人們不但能夠了解到故事的來龍去脈,同時將這樣的文學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它所蘊含的精神簡單易懂地展現給大家,讓這樣的文化傳承落到實處,不僅是那一抹筆墨的記憶,更多的應該是將那一份精神品質刻于己心,用于己身,規于己為。同時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些非遺民間文學背后所蘊藏的“寶藏”,我們還采訪到了多位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如蜀繡的傳承人——孟德芝老師、望娘灘傳說——蘭字堯老師、甘嫫阿妞——賈史帥波老師、張三豐道家養生太極拳——唐義杰老師,成都糖畫傳承人——陳啟林,整理四萬字采訪稿,撰寫了三千字新聞稿。在與這些老師的交談中,我們總是能夠收獲到許多意料之外的驚喜,也對非遺的傳承、宣傳與保護有了新的認識,交談的過程中,各位老師的眼中總是閃爍著不滅的光芒,他們在傳承這樣的非遺文化時,或多或少會遭遇很多困難,可他們并沒有放棄,以堅持與努力為跳板,走出困境,各位老師皆如此,我們這些新生力量又有什么理由遺忘這些文化呢?在多次的會議過后,我們小隊成員臉上沒有厭倦與疲憊,卻多了一分堅韌,一分將非遺文學傳承到底的堅韌。
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中,字紙媒介早已不能滿足人們傳播信息的需求,為了更好地傳播這些非遺民間文學故事,我們小隊也選擇了多元化的方式,我們將這些非遺民間文學故事做成小游戲,讓大家更有興趣與耐心了解故事,同時在完成游戲的趣味過程中了解到故事的始末;不止如此,我們還根據所了解到的非遺民間文學故事改編成了有聲書,讓那個充滿的黑白世界多了一絲別樣的韻味,以婉轉動聽的聲音,傳達出最真摯的感情。
在這一周的共同學習與探索中,我們對非遺民間文學的理解又加深了幾分,這些非遺民間文學是民族個性和審美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的結晶與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所以對于這樣的文化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十分重要,其傳承過程是對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維護。唯有我們的傳承,才能讓這條不曾間斷的文化長河中更加浩瀚精深、燦若繁星。
與此同時,我們積極探索非遺+非遺的宣傳方式,聯系成都糖畫非遺傳人制作卓文君主題糖畫。為更好傳播非遺民間文學,團隊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截至目前已經發布26篇高質量推文,相關內容瀏覽量5455。同時實踐團在多個短視頻平臺發布視頻,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為發揚四川民間文化貢獻了力量。
實踐團與多個培訓機構達成合作,進行線下宣講,獲得高度肯定。開展的線上知識問答活動,目前已進行到第三天,社會影響良好。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時間:2022-08-05 作者:史立昊 劉鈺函 陳璐瑤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