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靠的是什么,是經濟發展、是綠色生態、還是文化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產業興旺是基石,生態宜居是保證、鄉風文明是靈魂,治理有效是核心,生活富裕是目標。“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的重要法寶,是較城鎮化而言的顯著優勢,必須把握好這一優勢,用精神滋養初心,淬煉靈魂。
“延安精神”是延安市“鄉風文明”的重要依托,在這革命精神的指引下,一位“斜杠青年”橫空出世,但是他卻說“都是時勢造就的我”;幾十年后,他寶刀未老,但是他卻說“毛主席說,要干一行愛一行,不能見異思遷”,王文海爺爺不斷在延安精神的熏陶下以實干鑄就自己的“斜杠人生”。
第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向最難之處攻堅,追求最遠大的目標。這是王文海先生永存的信念。他神情激昂,一遍又一遍訴說著為之奮斗的人生事業;他目光堅定,用微微顫抖的手一次又一次塑下心中永存的“毛主席畫像”;他眉頭微皺,告誡我們青年的大好時光,要有沖勁,但也不能猛沖;他微笑感慨,讓我們堅守初心、保守青春的純粹。他告訴我們們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實踐中感悟老一輩的創業精神,學習是一輩子的修行。
第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身為最早一批的延安革命舊址講解員,王文海先生始終帶著純粹的熱情與專業的態度,傳播紅色革命文化,他說:“每講一次,都是對我的鞭策”。背稿時的研究探索、講解時的酣暢淋漓,群眾的掌聲是鼓勵他前行的動力;普通話與英文講解詞的不斷學習,次次講解完畢后的仔細復盤、自主的鉆研是促其進步的根因。面朝紅日,胸懷紅星,在正確理論的熏陶下,以“情”敘史,堅守純真本色,在這里,他是歷史講解員、更是歷史本身的修行者。
第三,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文海先生帶著創新的態度,開啟泥塑創作之路,于泥塑而言,如何做到“越看越耐看”?王文海先生說了兩個字“留白”,留給觀眾想象的空間,所以創作大忌一成不變。追求神態而非比例,追求隨心而非臨摹,追求想象而非具象,看得多,心中自然有畫面;做的多,手下自然有乾坤;但王文海先生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實踐出真知”。他親臨敦煌,探索泥塑保存技巧;他把握機遇,聆聽藝術教授講課;他說藝術來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以濃郁的求知欲去探索解答一個一個的小問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泥土是他的珍寶,是需要反復琢磨的珍寶,在這里,他是泥塑藝術家、更是藝術本身修行者。
第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與民為樂,不問前程”,王文海先生常說,延安人民是他的伯樂,他也有自信成為人民的“千里馬”。十年磨一劍,他帶著存粹的思想在實踐中“艱苦奮斗”,小小的房間,堆著一摞一摞從山上背來的泥土;小小的雪糕棍,承載著“以為妙絕”的手藝活;纏滿膠布的小圓板凳,以數量的疊加成為了“伸縮椅”,面朝黃土,抬頭即是高山與藍天,日月與星河。這小小的房間,見證了數萬次的打磨拋光,數千尊泥塑背后是數千次的想象與思考,泥塑出的毛主席面容慈祥,神態逼真,領袖風范下更多的是淳樸與為人民服務的深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