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與動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持續加強衛生基層建設。為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思想,了解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醫療的真實現狀,感受鄉村振興成果,助力鄉村振興,西安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9位師生組成“智”在必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展了為時8天,以“醫”通百通,助力振興為主題實踐活動。
在2020年我國實現全年脫貧以后,鄉村振興成為今后長期的首要任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傳統醫療體系數據傳遞速度、完整性、標準化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由于鄉村人口數量龐大,老齡化趨勢加劇,城鄉醫療服務水平不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近年來,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智慧醫療逐漸進入人們視線,它打破了傳統醫療的禁錮,讓優質資源走入基層,有利于推動鄉村醫療體系建立與完善,能夠極大地提升鄉村振興所必需的公共體系服務的效率與精準性,推動我國鄉村振興走創新發展的道路。
本次調研采取了線上發放問卷,線下調查走訪和文獻研究三種方法結合的方法。線下走訪調研過程中,團隊分成兩個小組,每個小組內分工提問、記錄、拍照、錄音。每天結束走訪后,團隊成員共同匯總整理采訪內容,修改問卷。經過幾天的調研,團隊一共走訪了湯峪鎮的塘子村、高堡村、代寨村、圪塔村、河東村以及焦岱鎮部分村落,通過走訪調研與當地村民用方言交談,掌握村民實際生活中就醫情況,了解當地醫療的發展,明確鄉村不同群體的看病困境。結束線下走訪,團隊匯總整理調研內容和結果,并據此發放問卷。
鄉村醫療現狀的調研主要發現如下所示:
1、鄉村人口老齡化嚴重,中老年人看病難 在走訪過程中,團隊成員不由得感概:“現在農村老年人太多了,基本上看不見年輕人。”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報告顯示: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嚴峻,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鄉村老齡化問題凸顯,中老年人看病成了鄉村醫療發展的一大難題。根據調查鄉村中老年人看病就醫難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1. 中老年人對智能手機不熟悉,許多情況下需要子女陪同看診或是原本可以線上辦理的業務。2. 中老年人收入低甚至沒有收入,大部分日常開支來源于子女,所以很多中老年人堅持“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起”。3. 中老年人對很多醫療政策不了解,對醫療保障,報銷制度等知識掌握不全。4. 中老年人行動不便,地段醫院不能提供良好的治療效果,中老年人前往市區就醫明顯不方便。

(圖為實踐隊采訪藍田縣曾經的村醫 魏金麗攝)
2、城鄉醫療資源差距大,鄉村優質衛生資源不足鄉村醫療機構包括一些村衛生所和鎮上的衛生院,級別普遍偏低,缺少優質的醫療人才和高端的醫療器械,治療水平非常有限。鄉村醫院對于普通簡單的小病癥可以治療,但是遇到大病癥狀或是小病癥狀惡化等就無法進行治療,需要前往市區醫院看診,特別是在疫情形勢下,出現發熱情況,也需要前往市醫院。對于農村人口前往市區就醫,又有花費高,保障低,報銷比例低的問題。

(圖為帶隊老師指導實踐隊開展調研 魏金麗攝)
3、醫療常識的普及水平有待提高 據有關報告顯示,我國政府的醫療衛生支出僅占GDP的2%,低于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近年來,農村推行的“新農合”給農村醫療帶來便利,但仍然不能彌補城鄉之間的差距。傳統的農村醫療科普傳播工作仍然以醫療機構為主要陣地,而且傳播方式單一,內容大多圍繞艾滋病、性病等傳統主題,對于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涉及甚少,知識量明顯不足。村民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平臺向我們老百姓普及醫療常識,讓我們知道這些疾病的危害和基本預防手段。”
調研結束,團隊成員感觸頗深,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受益匪淺。社會實踐給了他們走出校園,接觸社會的機會。只有真正地深入基層,體會老百姓的苦與樂,才能夠真正感受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果與魅力。
短短八天的調研,實踐隊感受到鄉村巨大的變化,同時也發現鄉村醫療發展的一些問題,但“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智”在必興隊將持續前行,繼續為鄉村醫療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團隊主要從智慧醫療的線上預約掛號、線上問診、健康檔案這三個方面對智慧醫療的普及水平開展調查,具體發現如下:
1.村民對智慧醫療的態度存在較大差別通過實地走訪,團隊發現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智慧醫療的態度存在很大的區別,總體來看,年齡在20-40歲的人群對智慧醫療的接受程度偏高,年齡在40-55歲的人群對智慧醫療持懷疑態度,年齡大于55歲的中老年人對智慧醫療的接受程度很低。探究原因,發現村民對智慧醫療的接受程度與他們對于智能手機使用的熟練程度有很強的聯系。
對智能手機較為熟悉的村民對智慧醫療的接受程度明顯高于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這部分村民嘗試過通過互聯網搜索疾病治療方案,接觸過線上掛號,了解線上問診,他們認為智慧醫療會比傳統就醫方便快捷,流程簡單,愿意嘗試多元的就醫方式。當然,也有部分村民對線上就醫存在顧慮,他們擔心醫生的資質是否合規;線上就醫診斷結果是否可靠;會不會有誤診,亂開藥的現象等。大部分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村民對智慧醫療了解甚少,他們認為這種就醫方式“老年人不行”,“病人自己也說不清楚病癥”,“在農村發展需要很長的時間,目前難以實現”等。
2.村民對智慧醫療存在明顯的信任問題在調研過程中,問卷中常常問到一個問題:“您相信目前的智慧醫療嗎?”受訪者的回答大多不會很肯定,完全信任的情況比較少。他們的回答往往是“可以嘗試,但需要對醫生的診斷有個判斷”,“觀望態度,需要有人嘗試”,“希望有擔保”,“感覺有難度,需要有人先使用”,甚至有一部分的受訪者直接表示“不相信,效果不好”,“不相信,看病需要醫生與病人的溝通”。
3.村民對智慧醫療有較高的期許“少花錢、少跑路,治好病、不怕病”是基層群眾的就醫期待。通過實踐隊的講解和宣傳,許多的村民對智慧醫療有著較高的期望。村民們希望在未來智慧醫療能夠讓更多大醫院的醫療資源實現共享,更多有需要的村民能夠享受到專家號和優質的醫療設備;希望實現各級醫院之間的信息流通,減少重復檢查和過度檢查的情況;希望未來的智慧醫療對中老年人更加友好,流程簡化,操作方便;希望能夠通過互聯網普及更多的醫療常識和醫療政策。
為期八天的調研結束了,實踐隊成員都表示這次的活動雖然每天都很勞累,但是非常有意義,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受益匪淺。在調研中摸索如何與陌生人交流、怎樣引入調研的內容、怎么消除訪談的障礙、學會處理不信任和面對拒絕、面對失敗并重新鼓起勇氣……社會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基地社會給了大學生一個更加現實的舞臺,提供了學生鍛煉自己的機會。親身參與社會實踐,從理論到實踐,為大學生步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