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兩色”資源融合發展,書寫鄉村振興嶄新篇章
解放前,“韶山沖,沖連沖,十戶人家九戶窮”就是韶山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以來,韶山村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偉人故里的優勢,深挖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多元紅色旅游業態,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做大做強紅色培訓教育產業,開辦文化創意企業,打造紅色旅游線路,推出紅色研學、紅色教育、休閑農業等業態,使得一個“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韶山村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
(一)探索紅色資源,激活鄉村振興總引擎
紅色資源是韶山鄉村振興的一大優勢,韶山村依托毛澤東少年求學之路,以紅色資源推動旅游的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的繁榮。一條紅色文旅產業鏈,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帶動文創產品、研學培訓、民宿餐飲等業態持續發展。其中“紅色旅游+研學”是重點項目之一,為了讓游客在游中學、學中悟,位于韶山市韶潤村的軍博園自2022年11月試運營以來就逐漸增加體驗和學習項目,目前已開展各類軍訓、紅色教育、學生研學、企業拓展訓練等,至今,共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其中研學團隊約30批次,營收達到1000多萬元。
(二)加強基礎建設,增強鄉村振興吸引力
韶山村村民參與旅游業比例達到70%,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培養并提高村民的熱情,增強鄉村旅游吸引力成了重要環節。為打破慣性思維,廣開思路,在利用好韶山村的紅色旅游資源、地方特色資源的基礎上,當地政府和村民群策群力,同心共建,盤活閑置資源,因地制宜把自家小院打造成“增收園”;積極利用隱藏的廚藝,吸引各地食客;不斷升級民宿硬件基礎設施,開發特色旅游場景;。目前,不僅開設了近200家民宿、餐飲門店和旅行社,還同時開發紀念品、韶山村礦泉水、毛家食品等文創、旅游機農副產品30余款。
(三)發展智慧農業,提高鄉村振興科技化
鄉村風光本就是城市人現階段“向往的生活”,一條綠色觀光之路,田園綜合體建設如火如荼,推進著農業供給側改革。韶山村不斷學習農業新技術,更充分了解自身短板和優勢,發展數字農業,使農業朝著精細化、智慧化、綠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村里有近10家村級合作社,打造無花果、湘蓮、黃桃等優質農產品種植基地。吸引著游客體驗遠離城市喧囂的悠閑恬靜。
(四)融合“兩色”資源,保障鄉村振興持續化
利用核心紅色景區發展經濟,建設綠色環境,利用好綠色資源,確保偉人故里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環境更清潔。
近年來,韶山市助推紅色教育培訓與鄉村旅游等業態融合發展,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推進民居改造、美麗屋場建設、柏油馬路進村等民生工程,創新“紅色教育+綠色生態”“紅色教育+美麗鄉村”等的特色化建設和發展模式,打造集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紅色旅游地、鄉村生態地于一體的紅色文化產業帶。細品起來,其背后蘊藏的是資源整合的邏輯和能力。比如,開發串聯韶山市的核心景區和銀田景區、棠佳閣景區及周邊旅游線路,讓多種業態相得益彰;注重發展紅色教育培訓與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相互協同,打造融合發展新模式,促進紅色教育、鄉村民宿、觀光農業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受益,助推鄉村產業興旺;提質改造一批紅色景點,推動紅色旅游帶動農產品加工、水產養殖、水果種植等產業發展;加強對銀田古鎮、李氏宗祠等新開發紅色旅游項目的合理利用,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助推鄉村綠色生態發展。
從“十戶人家九戶窮”的窮鄉僻壤,蝶變為村集體經濟達 1100 萬元的韶山村,如今,“紅+綠”的鄉村旅游蒸蒸日上、鄉村產業欣欣向榮,韶山處處是風景、戶戶是形象,真正成為一個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人才、興得起產業的鄉村振興典范、共同富裕的先行樣板。
時間:2023-07-29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