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村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承者,更是社會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因此,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農村基層,了解農村現狀,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不僅是我們作為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更是我們實現個人價值、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
在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帶著對寧德市屏南縣的憧憬與好奇,帶著對鄉村振興的責任與擔當,踏上了前往屏南縣甘棠鄉、路下鄉的旅程。我深知,這次實踐將是我人生一次寶貴的經歷,它將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農村、理解農民、感受農業,也將讓我在實踐中學習、在鍛煉中成長、在服務中奉獻。
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次深入農村、了解國情、錘煉意志、增長才干的寶貴機會。我們的目的.不僅是走出校園,踏入鄉村的田野與村落,更是要在這片廣交的士地上,尋找理論與實踐的契合點將所學知識與實際需求相結合,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的力量。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實踐,能夠近距離地觀察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感受農民的辛勤與智慧,理解農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和使命。具體而言,實踐的目的在于促使我們跳出書本的局限,走進真實的社會生活通過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增強對農村現狀的全面認知。我們期望通過此次活動,能夠深入了解農村在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積累寶貴的經驗。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為農村帶去一些實在的帶助,無論是科技知識的普及、文化活動的組織,還是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都希望能為農民的生活帶來一絲溫暖和改變。
這次社會實踐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屏南縣長青根雕文化博物館,在這里,我們“邂逅”了根雕大師——張長青。在長青大師的介紹下,我們了解到根雕與普通的木雕有很大區別,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創作,藝術家們將普通的木材賦予意義,做一些雕刻和改變,但是不會摒棄木材本身的靈氣,所以根雕藝術在我看來是真正的做到了人與自然的相互成就。跟隨著長青大師的步伐,我們從第一部分的天趣福根,參觀了《生機勃勃》、《葉韻》等作品,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便是天然的、不加任何人工雕琢的本色意趣,有一種或樸拙、或粗獷、或純真的自然之美。

博物館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是獻瑞百獸和朽木成仙,這兩部分展示的主要作品有《麒麟呈祥》、《瑞獅》、《財福雙至》、《壯志凌云》、《思》等,這兩部分的展館不同于第一部分的展館,添加了更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如瑞獅、濟公、彌勒等形象都是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美好想象與愿景,在介紹《瑞獅》時,長青大師也談到了自己的一大遺憾就是沒能找到成對的瑞獅,因為瑞獅應該是公獅在入門處的左邊,但是沒能找到與之相匹配的木材,這不禁讓我們感慨根雕藝術創作的艱辛與不易,很多時候藝術家們都是在等待“機緣”,但也正是有長青大師這樣的藝術家秉承著工匠精神,努力發揚根雕藝術,不放棄不妥協,才能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如此驚艷四座的根雕藝術。參觀完根雕藝術博物館,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從前只聽說傳承不易,實際所見更是使我思緒萬千,我們也要學習長青大師的工匠精神,無論未來從事什么職業,都要努力拼搏,刻苦鉆研,爭取為中國社會乃至人類社會做貢獻做表率,發揮自己的青春力量!

社會實踐的第二站是屏南仙山牧場,這是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踐示范基地”。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參觀了仙山學習館,館內共有“守正廳”、“啟新廳”及“篤行廳”三個主題學習展廳。通過一幅幅歷史圖片、一份份文獻資料,隊員們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仙山舉辦寧德地委學習中心組讀書班的情景,實地感受當年習近平總書記首創中心組學習進基層的生動實踐、探索擺脫貧困途徑的務實作風。

社會實踐的第三站我們來到了位于下山口村的陳祥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刎撠熑岁懙郎鷱“人杰地靈,英雄輩出”“尊老愛幼,傳承美德”“勇毅從軍,報效祖國”“寧灑熱血,不失寸土”四個方面圍繞陳祥榕烈士的生平事跡開展了一堂“場館里的思政課”。隊員們被這種“雪山回蕩英雄氣,風雪邊關寫忠誠”的精神深深折服,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要將“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紅色革命文化內涵發揚光大,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繼承、弘揚和發展紅色革命文化,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參觀教育基地時,許多人聽到陳祥榕烈士的事跡都落下了眼淚,不僅是隊員們,帶隊的老師們也深受感動,由此可見,陳祥榕的愛國精神是引起全體中國人共鳴的偉大精神,我們要學習他的這種愛國精神,不斷將其發揚光大。

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我而言,不僅是心靈與知識的深刻洗禮,也是人生旅途中一段寶貴的經歷。此行讓我對鄉村振興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認識,從書本的抽象到親眼所見的真實,我見證了農村的勤勞與希望,感受到其獨特的魅力和潛力,徹底顛覆了以往的片面印象。在本次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書本上的知識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唯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面。對實際問題,我們靈活運用所學,不斷嘗試與創新,這過程不僅加深了我對知識的理解,更培養了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深刻體會到,知識的價值在于應用,而實踐則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更為重要的是,“三下鄉”的實踐經歷激發了我服務農村、助力鄉村振興的強烈愿望。農村這片廣交的士地,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舞臺,讓我們在親身體驗中學會了如何與鄉村振興的各類人群溝通、如何了解他們的需求、如何為他們提供幫助。這此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也為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藝術家、企業家和新村民的質樸與堅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觸動了我。我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有責任將所學回饋社會,特別是在農村這片充滿希望的士地上,通過科技、文化、電商等多方面的努力,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偠灾“三下鄉”實踐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體驗,更堅定了我服務農村、貢獻社會的決心。我將以此為契機,持續學習、勇于實踐、不斷創新,為農村的繁榮與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與智慧。
隨眷“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圓滿落幕,我的心中充滿了不舍與感慨。這不僅僅是一段旅程的結束,更是自我成長與心靈覺醒的新起點;仡欉@段經歷它如同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緩緩展開在我眼前,每一筆、每一劃都飽含著汗水與歡笑,記錄著我們的足跡與成長。展望未來,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我相信,新青年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只要我們心懷中國夢、腳踏實地、勇于擔當、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夠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寶貴意義我想就在于此,人民和國家養育我們,我們就以青春的名義踐行社會實踐的意義,實現鄉村振興只是主要干線,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大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依,學有所成,秉承著一顆赤子心,讓父母之愛、朋友之愛、師生之愛、國家之愛...融鑄于我們的血液之中,為愛努力拼搏奮斗,成就新時代新青年!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加入到“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來,共同為農村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讓我們青春“踐”行、為“愛”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