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華章,文脈傳承”:河海大學“數智弘文”調研團多地實踐總結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河海大學“數智弘文”數字人賦能傳統文化調研團于2025年2月開展了系列調研活動。實踐團成員先后走訪了常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及湖南省博物館等地,深入探索數字人技術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創新應用。
常州館內,數字人重現千年風華
在常州博物館的“數見蘇韻”展覽中,實踐團成員親身體驗了數字人技術如何通過裸眼3D、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手段,將歷史人物“復活”。展覽中的數字講解員“蘇小玲”通過智能互動,為游客提供了個性化的導覽服務,極大提升了參觀體驗。盡管在技術識別精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但數字人技術的應用已真切融入文化傳承,展現了其在文化傳播中的巨大潛力。
浙博云上,智慧導覽開啟文化新篇
在浙江省博物館和浙江24h自然博物館,實踐團成員體驗了數字人導覽服務。通過“云上浙博”項目,游客可以借助數字人“智慧導覽”系統,自助語音講解,實現與文物的智慧互動。浙江24h自然博物館的數字人講解員“華智云”則通過三維立體模型和語音解說,詳細解讀展品的歷史背景,提升了游客的沉浸式學習體驗。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提高了參觀效率,也為文物的活態傳承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
滬博展中,數字人“小可”連接古今
在上海博物館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中,實踐團成員與數字人“小可”進行了深入互動。“小可”不僅能夠根據觀眾的興趣和時間規劃個性化路線,還具備拍照識別文物、提供文物影音解說等功能。其背后強大的大模型能力和海量文物知識庫,使得“小可”能夠精準解答觀眾的專業問題,極大提升了參觀的趣味性和知識性。通過與上海博物館數字化團隊的交流,實踐團成員進一步了解了數字人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技術集成與應用前景。
首博館內,京慧智能煥新文化體驗
在首都博物館,實踐團成員體驗了數字人“京慧”的互動式導覽服務。京慧結合了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回答關于展品的各類問題,并根據參觀者的反饋不斷學習和進化,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服務。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參觀體驗,也為博物館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湘博展中,數字人復活千年辛追
在湖南省博物館的“數字辛追”項目中,實踐團成員見證了數字人技術如何將沉睡千年的辛追夫人“復活”。通過顱面復原和數字重建,辛追夫人的容貌得以最大程度還原,游客可以通過互動方式直觀感受歷史的鮮活。這一項目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年輕人,還激發了他們對漢代歷史的濃厚興趣,展現了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創新應用。
此外,實踐團成員近期通過線上云游和校園宣講,進一步感受數字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創新應用。線上云游項目中,數字人如中華文明云展的“艾雯雯”、敦煌莫高窟的“伽瑤”等,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歷史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同時,調研團走進寧波中學,以“科技解碼文明”為主題開展數字人科普講座,通過生動講解和互動環節,向中學生傳遞科技守護文化遺產的創新理念,激發了他們對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興趣。這些實踐不僅拓寬了文化傳播的渠道,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活力。
通過此次系列調研,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悟到數字人技術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盡管其在技術識別精度、內容創作等方面仍存在挑戰,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數字人技術必將在更多領域實現突破,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煥發生機。未來,實踐團成員也將繼續關注數字人技術的發展,結合實地調研所見所聞,深入分析數字人技術在傳統文化傳播中的應用現狀、技術普及度和公眾接受度,探索提升傳統文化傳播效能的具體策略。河海大學“數智弘文”調研團將持續努力,為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貢獻青春力量,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作者:“數字華章,文脈傳承”數字人賦能傳統文化傳播調研團 來源:實踐調研
發布時間:2025-02-2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