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安徽工業大學學子于7月5日赴貴州畢節縣畢節博物館,深入學習革命紅色文化,了解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以畢節博物館為課堂,在歷史陳列與紅色敘事中探尋革命基因的傳承密碼,書寫青春思政實踐的生動答卷,同時開展暑假“聚焦紅色基因傳承”社會實踐活動。
夏日的畢節,晴空如洗。調研團一行抵達畢節博物館時,建筑外觀莊重大氣,“畢節博物館”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門前廣場的地磚被歲月磨得溫潤,仿佛在無聲訴說這座城市的歷史厚度。成員們步伐輕緩卻目光堅定,如同即將翻開一部塵封的史詩,迫不及待探尋其中的紅色脈絡。踏入館內,涼爽的空氣裹挾著歷史的沉淀撲面而來。引導員微笑著迎接:“這里不僅藏著畢節的過去,更裝著革命的火種。”調研團成員們整理行囊,調整呼吸,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式啟幕。

圖為畢節博物館大門。 祖嘯天 供圖
畢節市博物館成立于1986年,館舍由“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博物館新館三處組成。進入博物館大門,一樓大廳的文化墻是畢節悠久歷史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的縮影,展現了畢節歷史上多元文化的匯聚、融合、發展。
步入一樓展廳,“農耕漁獵”單元的陳列瞬間將時光拉回千年前的畢節大地。玻璃展柜中,紅褐色陶罐靜靜佇立,雖釉色斑駁,卻仍保留著盛水儲糧的實用輪廓;磨制精細的石斧、石鐮,刃部的光澤仿佛還殘留著先民砍樵墾荒的溫度。調研團成員俯身湊近展柜,指尖輕抵玻璃,目光在文物與展板間游移:“這些工具看似簡陋,卻是先輩們與自然博弈的‘武器’,藏著生存的智慧。”展板上,畢節先民的生活圖景徐徐展開:從采集漁獵到定居農耕,從石器粗放到工具精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水畔捕魚、坡地墾田”的多元生產方式。講解人員補充道:“畢節的農耕文明,是堅韌與靈動的結合——缺水就修渠,坡陡就壘田,這份對土地的執著,正是紅色革命扎根的土壤。”成員們圍繞展柜展開討論:從石器的打磨工藝推測技術水平,從陶器的分布聯想聚落形態。當看到“雞公山遺址”的考古成果時,祖嘯天同學感慨:“原來早在舊石器時代,畢節就有人類活動!先輩們戰天斗地的基因,早就刻在這片土地里了。”

圖為調研團成員觀察古老工具。 祖嘯天 供圖
拾級而上,二樓展廳的氛圍陡然變得肅穆。一組紅軍蠟像在“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場景前矗立:有的雙臂抱胸,似在謀劃戰略;有的手握草帽,盡顯親民風范;有的叉腰佇立,透著無畏氣魄。調研團成員不自覺放輕腳步,圍攏間,仿佛能觸摸到當年的烽火硝煙。“1936年,紅軍長征途經畢節,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講解人員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將一段熱血歷史緩緩鋪陳:紅軍幫群眾挑水砍柴,婦女們連夜趕制布鞋,軍民齊心抗擊敵人。展板上,“抗日救國軍序列”“地下黨配合紅軍活動”的文字,與泛黃的決議手稿、磨損的行軍地圖相互呼應,拼湊出立體的革命記憶。
“課本里的‘軍民魚水情’,今天才算真正看懂!”調研團成員劉昊奇動容地說。他指著蠟像腰間的布袋:“這些細節太打動人了——紅軍裝備簡陋,卻把群眾放在心上,這就是勝利的底氣!”成員們分組交流,從蠟像的軍裝褶皺中推測長征艱辛,從武器的簡陋中感嘆信念的力量,每一句討論,都是紅色基因在年輕心靈中扎根的回響。

圖為調研團成員凝視紅軍蠟像。 祖嘯天 供圖
不僅回看歷史,展覽中也展現了畢節試驗區取得的輝煌成就。畢節試驗區,是1988年6月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親自倡導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廣大群眾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邁向新征程!
參觀完整個展廳后,當調研團再次站在畢節博物館門前時,陽光依舊明亮,成員們的眼神卻多了幾分堅定。從一樓的農耕漁獵到二樓的紅軍蠟像,從歷史塵埃到革命烽火,安徽工業大學的學子們完成了一場精神洗禮。 實踐隊員們從舊石器時代看到清代的歷史發展,也看到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艱苦奮斗,同時認識到畢節試驗區在當今的不斷發展。通過這次“聚焦紅色基因傳承”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在傳承中華傳統歷史文化,學習紅色精神的同時,更加想要增強本領參加到現在畢節、中國的發展征程當中,踐行紅色精神,作為時代發展的一份子,擼起袖子加油干。
(通訊員 祖嘯天 盧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