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千年文脈,傳時代新聲
——記南陽師范學院文學院“三下鄉”主題活動
(本網訊 通訊員 秦婧妤 何雨卓/文 張浩晗/圖)南陽,這座浸潤著千年文明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四圣故里”的美譽承載著厚重的華夏文脈。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傳承和弘揚南陽地域特色文化,6月30日,南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尋脈傳聲”團隊前往南陽市各地開展以“尋千年文脈,傳時代新聲”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走進南陽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南陽醫圣祠,南陽圖書館,南陽解放廣場,南陽臥龍崗,南陽白河濕地文化公園,開啟了一場探尋千年文脈、傳遞時代新聲的文化之旅。
6月30日上午,南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尋脈傳聲”服務隊動身前往南陽市博物館。在南陽博物館,學子們穿梭于各個展廳,一件件珍貴的文物靜靜訴說著南陽悠久的歷史。從古老的陶器、青銅器到精美的玉器、書畫,每一件展品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通過參觀,同學們深入了解了南陽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感受到了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底蘊。大家紛紛表示,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自己有責任將這些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
接著,隊員們走進南陽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料和濃厚的文化氛圍,為學子們提供了深度了解南陽文化的知識寶庫。大家翻閱著地方志、歷史典籍,從文字中探尋南陽的前世今生,收集整理文化素材,泛黃的地方志、珍貴的歷史典籍,成為大家了解南陽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同學們認真查閱資料,仔細記錄筆記,從文字中挖掘南陽的文化脈絡,將實踐中的直觀感受與文獻中的知識相結合,深化對家鄉文化的理解。
隨后,服務隊成員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動身前往南陽醫圣祠。醫圣祠內古樸典雅,綠樹成蔭,莊重肅穆。同學們參觀了張仲景的生平事跡展、醫學著作展,了解了他在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治學精神和“濟世救人”的醫者仁心,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同學。大家表示,要學習張仲景的精神,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6月30日下午,隊員們來到南陽解放廣場。高聳的解放紀念碑莊嚴肅穆,學子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聆聽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回顧南陽解放的崢嶸歲月。廣場上的浮雕和紀念館內的歷史照片、文物,生動展現了南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這場紅色之旅,讓同學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堅定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念。
漢畫館內,漢代畫像石以其豐富的內容、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讓同學們嘆為觀止。畫像石上生動展現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生產生活場景,仿佛將大家帶回了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社會。同學們仔細觀察每一幅畫像,認真聆聽講解員的介紹,深入探討漢代的藝術成就和文化內涵。在參觀過程中,不少同學還用手中的相機和畫筆記錄下這些珍貴的畫面,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漢代畫像石的魅力。
接著,隊員們動身前往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南陽臥龍崗。這里古柏參天,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這里是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也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學子們漫步在武侯祠內,參觀諸葛草廬、寧遠樓等景點,品讀《出師表》碑刻,感受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與擔當。景區內的實景演出和沉浸式體驗項目,讓三國故事“活”了起來,同學們在游覽中沉浸式體驗三國文化,思考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路徑。
最后,南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尋脈傳聲”服務隊到達南陽白河濕地文化公園。碧水藍天,綠樹成蔭,展現出南陽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獨特魅力。學子們沿著河畔步道參觀,了解白河在南陽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南陽在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方面取得的成果。公園內的文化長廊和景觀小品,巧妙融入南陽的歷史文化元素,讓同學們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對家鄉文化的理解與熱愛。
此次參觀學習活動,是南陽師范文學院學子“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走進這些承載著千年文脈的歷史文化場所,同學們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深刻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他們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以實際行動傳遞時代新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文學院團委
2025年7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