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山東英才學院“運河紅帆”實踐團于2025年7月29日至2025年8月3日前往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中華范制葫蘆文化園,開展了一場為期六天富有意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全員參與,在深入感受非遺魅力的同時,為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運河紅帆“實踐團成員的大合照
活動當日,實踐團成員們一早抵達中華范制葫蘆文化園,在文化園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首先參觀了葫蘆制作工坊。作為全國最大的葫蘆集散地,東昌府區葫蘆產業年綜合效益達16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75%。在現代化種植大棚內,成員們見證了“范制葫蘆”的神奇生長過程——通過定制石膏模具,讓葫蘆在自然生長中形成立體紋飾,成品率僅30%,精品率不足4%。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師傅現場展示了清代宮廷制式“八不正”葫蘆的制作工藝,從模具雕刻、葫蘆套模到后期陰干,每道工序都需耗時數月。
圖為“運河紅帆“實踐團成員在認真聽講解
第二至三日在工坊深處,實踐團成員們還發現了正在建設中的葫蘆產業互聯網平臺。該平臺由聊城網絡傳媒團隊打造,通過“一網四中心”架構(產業服務中心、創新定制中心、銷售推廣中心、品牌文旅中心),實現從種植數據監測到線上定制銷售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工作人員演示了物聯網傳感器如何實時調控大棚溫濕度,以及用戶如何在線參與葫蘆造型設計,讓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
圖為“運河紅帆“實踐團成員在實踐講解葫蘆的產生和范制過程
第四日,成員們圍坐于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師傅身邊,聆聽他講述范制葫蘆的歷史淵源與傳承故事。張師傅展示了其耗時三年完成的《八仙過!贩吨坪J作品,每個葫蘆表面都以陰刻技法呈現八位神仙的動態,紋飾與器型完美契合。他特別提到,東昌府區正在探索將留青竹刻與葫蘆雕刻結合的新工藝,計劃邀請莆田留青竹刻傳承人合作,在0.1毫米厚的葫蘆表皮上雕刻山水花鳥,賦予傳統技藝新的生命力。
圖為“運河紅帆“實踐團成員在觀摩“八仙過海”范制葫蘆
第五日和第六日為助力文化資料的系統整理,實踐團成員們主動協助文化園工作人員,對范制葫蘆的傳統模具、歷代作品圖片及傳承人訪談錄進行分類歸檔。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掃描老照片,有的錄入文字信息,有的整理模具編號,讓珍貴的文化資料更加清晰有序,方便后續研究與展示。實踐團成員們還主動幫助文化園進行雜草修整和葫蘆維修,確保每個葫蘆都能得到充分保護。
圖為“運河紅帆“實踐團成員在拔草和摘葫蘆,為園區做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成員們運用專業知識,為文化園提出“非遺+數字化”的創新建議。例如,通過三維掃描技術建立葫蘆文物數字檔案,開發AR互動程序讓游客“觸摸”歷史葫蘆,以及利用AI生成個性化葫蘆紋飾設計方案。這些建議得到了文化園負責人的高度認可,表示將納入2025年葫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圖為“運河紅帆“實踐團成員在進行直播,推銷葫蘆
此次“三下鄉”活動,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傳承價值。大家紛紛表示,未來將繼續關注中華范制葫蘆等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實際行動助力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據了解,實踐團已與文化園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一是協助開發“葫蘆文化研學課程”,將范制技藝體驗、葫蘆雕刻教學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二是依托山東英才學院電商專業優勢,幫助文化園建立跨境電商銷售渠道,推動葫蘆產品走向全國市場;三是聯合東昌府區政府相關部門,開展“葫蘆產業人才培訓計劃”,為當地培養既懂傳統工藝又具備現代經營理念的復合型人才。
“小葫蘆里有大乾坤。”實踐團指導老師黃建凱老師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文化賦能+產業創新’,讓東昌府區的葫蘆從田間地頭的‘土特產’變成鄉村振興的‘金招牌’,為全國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齊魯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