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先秦諸子十大家的主張及學說當推儒家為首,其代表人物孔孟無論是他們本人的道德修養,還是他們的政治主張,其著作無論是其思想性還是文采,都遠勝其他學術流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時時處處都在閃耀著他們人性及智慧的光芒。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言行在《論語》一書多有體現,后人尊他為“至圣先師”,是因為他學術成就思想主張涵蓋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若論為政無論為君為臣,都要實行“仁政”,至于何為“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對待民眾要“足食、足兵、民政之矣。”若時勢所迫,可先“去兵”后“去食”,但“民政”千萬不可去。論為政如何“仁”及子民,孔子認為“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山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要求為政者“政者、正也、子帥以下,熟敢不正。”論為政理財安民,孔子認為“百姓足、君孰與足”簡言之,只有為政者必懷民眾,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才會善待民眾,使上下同心,天下歸一。
若認為學,孔子更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明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強調將求知作為人生最大樂趣,“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與思考要緊密結合起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說只有時常復習,才能舉一反三,推陳出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要求不能不懂裝懂,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才會銳意進取,不斷完善自我。無論為師為徒都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倡導時時處處虛心向他人學習,到于《論語》談及的其它方面的要求和做人生活準則,暫不贅述,正因為通懂《論語》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才名列“四書”之一,也正因為孔子心懷天下民眾其著述兼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他才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他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其文章的思想性與孔子在伯仲之間,但文辭更為犀利,雄健,氣勢磅礴。他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醒為政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誡當權者“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無論為君為臣為民,孟子以“生于憂患,生于安樂”之說提醒人們要有憂患意識,將要被時代所淘汰,一個民族若無憂患意識,將逐漸衰萎,肯定不會立于強者之林。若論為人之準則,孔孟都強調“舍身以取義,殺身以成仁”,遠者不說,僅以抗日戰爭為例,當年面臨民族危亡的關頭,若不是億萬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高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為民族的生存而浴血奮戰,又哪有抗戰的勝利。再細想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的所作所為,已印證了孔孟“天下危亡為先,百姓安樂為重”的主張是何等的慧明。
當今的中國,黨中央一直奉行“以民為本”的惠民政策,使我國科技興旺,經濟飛速發展,百姓安樂富足,社會穩定繁榮。如果孔孟的在天之靈有知,他們肯定會為之笑逐顏開,拍手叫好,因為他們的政治主張在當社會得到最完美的實施,他們的社會理想在當今社會正一步步實現。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前有古人,是孔孟開“仁政愛民”之先河,后有來者,是中國共產黨正領導全國人民走上了“富民強國”之路,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實現孔孟“仁政利民”主張的集大成者,如果說兩千多年以前的孔孟思想學說是人性的燈塔,智慧的結晶,那么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宗旨和政治業績就是人性和智慧永遠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