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過日本的幾部片子,相當難過。無論是《第三度嫌疑犯》還是《小偷家族》《祈禱落幕時》,看完如鯁在喉,久久無法平靜。
沒有一部電影的結局是在我們的意料之內總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們被情節打動,被導演的人文關懷深深打動。《祈禱落幕時》是日本著名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沒有怎么看過他的書,但是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無疑是成功的,燒腦虐心。隨著劇情的徐徐展開,我們看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案情反轉,在一次次反轉中也激蕩著我們的內心。藝術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每個作品的藝術生命在于能否引起共鳴,或者引起社會大眾對于這個群體的關注。我認為這部電影無疑是成功的,讓我們關注了這樣的帶著悲情色彩的故事和人物。
故事伊始,一位年輕的女性她去做陪酒女郎,對于自己的過往和身世緘口不言,好像就是孤零零地一個人,盡管有次無意中透漏她有位可愛的兒子,店主追問是否有照片一看,她盛怒不言。她一個人在這里生活簡樸,唯一的要好的是經常光顧這里的男人。她過世后,店主幫忙她了結了身后事,還通知了那個男人。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這位母親的抑郁癥還有那位父親殺戮包括父女之情,母子之情徐徐展開,讓我們唏噓。2個不同經歷的男女還有各自的愛恨,包裹著一件件兇殺案,環環相扣,真精彩,對人性的叩問也是讓人無言。
電影進步一小步,社會進步一大步。縱觀我們國內的影視《我不是藥神》的大火,關注了現實世界,也推動了社會的改革和進步。這部影片《祈禱落幕時》和《小偷家族》一樣,著眼于特殊人群的特殊身份,對他們的生存境遇進行的記錄讓我們普通人看到影片本身具有的人文關懷。在看完電影以后可以關注到我們身邊和生活中這樣的特殊群體,也會有自己的思考。
韓國的一部影片《熔爐》關注了校園性侵,也推動了未成年人保護的進步。我們每一個作品是否能打動人或者能否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于作品本身是否講了一個好故事,同時是否給公眾傳達了應有的美丑善惡。世界在不斷進步,社會也在急速轉型期,很多人迷失在名利場,也失去了應有的對于正義的堅持。作為電影,需要傳達給公眾的是審美的高度,需要用獨立的思考和表達來傳遞給觀眾。
人文關懷的缺席會讓更多影片失去美感,縱觀國內很多影片,在哄笑之余娛樂了大眾,并沒有留下深度思考。也未曾關注事件本身背后的意義,這個也是我們很多電影人缺失的。所以當我們引進的這些電影和表達方式,還有很多作品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國產電影還有更多的進步空間,我們期待有一天我們的電影能夠代表我們中國的精神和全人類的的精神去傳遞給世界上每一個人。真正的思想是超越國界的,無論是哪部電影的火爆或者是書籍的暢銷,總會對我們當下的世界有一些影響和思考。好的東西一定是屬于全世界的,無論是電影還是書籍,也會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