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蒂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一句話主題:暴力在減少的趨勢。
主要內容:
作者通過對歷史的解讀,闡述了暴力減少的趨勢。
1.人類從無政府狀態過渡到有政府狀態,暴力死亡率下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8000年前暴力死亡率是15-25%,二戰是5%。8000年前還在野外奮斗呢,和普通的野獸一樣。
2.中世紀晚期到現在,兇殺率下降了90%-98%。
3.17世紀到18世紀末,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啟蒙運動。
4.20世紀的大國戰爭。二戰結束后,大國之間的戰爭是零,使用核武器是零,發達國家征服其他國家擴張領土是零。
5.世界范圍內的武裝沖突也在下降。作者將武裝沖突分成三個類別:內戰、種族屠殺和恐怖主義。但事實上,真正導致平民死亡的是饑荒和疾病。
6.權利革命。維護人權、女權、兒童權利、動物權利,這些權利在全球興起,各種暴力行為也在減少。
我們感受中,暴力并沒有減少,為什么呢?
1.作者提出了一個概--“認知預設”。我們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這些觀念會幫助人類快速的作出判斷,這在遠古時代可以幫助人類快速逃離一些危險,但是現在情況下,就會造成一些偏見。先入為主的這些觀念,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曾經不完美的事情,這些事情中有圖像的是最容易留下印象的,而圖像中以具有沖擊力的暴力畫面排在前面。其他一些平和的事件卻被我們忽視了,這就造成我們的認知中,暴力事件會比較多。
2.歷史近視眼,我們總是對離我們時間近的歷史比較清楚,包括一些細節,其中也包括暴力事件,而離我們遠的歷史中的暴力事件我們就不清楚了。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我們就會覺得他們不存在,就會覺得近代的暴力事件很多
3.易得性偏差,這個概念是說,我們會根據信息獲得的難易程度來判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我們越容易知道一件事,我們越覺得這件事容易發生。如今,我們獲得信息非常容易,在信息中充斥著大量的暴力事件,那我們就會覺得暴力事件很容易發生。
4.道德標尺的偏差
不同時代對事件的評判標準不一樣。現在的暴力事件放到過去,可能就不算是暴力,比如虐待貓,以前就是娛樂的一個項目,現在就是暴力事件。
作者提出,人性中存在四位善良天使,在引導我們原理惡魔,走向和平。
1.移情
這是超越一切文化的普世人性,我們愿意站在別人的立場,感受別人的感受。
2.自制
人類認知到沖動行事的后果,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抑制。
3.道德感
存在一套規則約束人們的行為,不符合這些規則就是“不道德”。但是這是一個主觀的概念,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4.理性
理性的存在,讓人類區別于其他的動物。理性將我們的行為做到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互相傷害。
減少暴力的社會因素:
1.強大的國家的建立。化解了民間的暴力沖突。
2.商貿的發展。讓不同的國家產生利益糾纏,暴力對誰都沒有好處。
3.女權的興起。
通過作者的描述,可以看出來暴力在逐漸減少,人類在理性的驅使下逐漸走向一個和平的大世。我覺得尤其是商貿的發展,讓國家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讓國家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后續發展的結果,就是出現強大的經濟體,經濟體之間的競爭加劇,國家這種組織形式也會為經濟體服務。經濟體之間的競爭可能比暴力還要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