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個人可以通過很多方式,觀察他的所作所為,通過其朋友的評價,而自傳類小說則能使我們深刻地認識作者,包括其性情、品格、理想等等。真正要讀懂一本書,其實是在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作者心路歷程。
讀到本書的三分之一處,仍難以捉摸作者在本中想要表達什么。感覺只是在冗長乏味地描寫其童年生活,我的父親、我的伙伴哈桑等一些瑣事。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開啟了本書的第一個波瀾。哈桑是我忠實的小仆人兼伙伴,他曾對我有過“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諾言。為了替我追回風箏,他忍受著阿塞夫一伙人人的欺凌(性侵犯),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難以承受的創傷。而我雖然看到他受到欺凌,卻懦夫一樣地跑開了。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內心排斥哈桑,他與我爭奪父愛,與我分享我與父親的快樂。
我的內心一直兩種力量在斗爭,一種是自私、貪婪和占有,而另一種則是善良、正直。而哈桑則是友好、善良于一體的化身,他一直付出著,忍受著。我自私與貪婪,所以一直希望他能遠離我們,自己能獨自享受父愛;而我的正直與善良讓我對自己的行為心存愧疚,我多希望哈桑能夠報復我,讓我的內心平衡一下。最后,忠誠而又可憐的哈桑還是讓我趕走了。
成年之后的我,定居美國,已然成為小有名氣的作家。充滿美好童年回憶的祖國卻飽受戰亂之苦,籠罩在塔利班殘暴統治的陰霾之中。雖然時隔多年,我與哈桑之間的秘密也埋在心底,成為我難以忘卻的缺憾。為了拯救哈桑之子,我只身前往阿富汗,在塔利班武裝分子那找到索拉博的下落。童年時欺凌哈桑的阿塞夫已是一名塔利班武裝分子,再次欺凌了索拉博。這一次我站出來了,勇敢面對他的時候,我雖被阿塞夫欺凌著,內心卻暢快無比,多年的缺憾被彌補。
我最終找回了我丟失已久的東西。作者似乎在向我們詮釋一個道理:快樂是很簡單的,內心富足即可。所以在面對阿塞夫的拳打腳踢時,我是如此的舒暢,如此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