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并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復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欲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于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里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斗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念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初三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劃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余的杯子,多余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里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復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為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占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并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范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柜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