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思想里有一條是“教育即生長”,初次遇見只是為了應(yīng)付考試而已。讀書越多越理解和贊同這其中的觀念,“成長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目的”。
以這種觀念去審視現(xiàn)在的教育狀態(tài),我對女兒未來的教育生活充滿了擔憂。從高中往下延伸,所有的階段的教育都是為了提升成績。學校抓的緊不說課外的輔導班、藝術(shù)班都一堆,甚至不到一歲的小寶寶的早教機構(gòu)也越來越火。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而這個起跑線也被越來越提前。相當于整個教育階段都只是成人階段的準備。太多的人有這樣的想法,其結(jié)果就是一些不愿意這么做的人會被裹挾著也不得不進入其中。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我個人很喜歡《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蘭徹說的話,“即便是馬戲團的獅子也會因為怕挨打而學會坐在椅子上。但是你們會說這是‘訓練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
前段時間網(wǎng)上有一則朋友圈很火,不論男方還是女方都是陪房陪車加彩禮嫁妝尋找親家,只有一個條件:現(xiàn)在就帶走輔導作業(yè)!雖是調(diào)侃,亦可見家長們對孩子學業(yè)的重視與無奈。在這背后其實是恐慌,對孩子將來的恐慌,怕被比下去的恐慌。
我在想,既然那么多人認為兒童階段就是要為成年做準備,那么如果有可能,他們愿不愿意在培養(yǎng)艙中將孩子直接培養(yǎng)到長大并且基本知識學習完畢然后領(lǐng)走?如果不愿意,那么我們到底是優(yōu)先追求結(jié)果還是優(yōu)先追求這個過程?我們有沒有舍本逐末?
教育又該追求什么?
周國平先生提出“教育最重要的任務(wù),第一是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第二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若以此來評價,有多少孩子在受過教育之后是合格的,又有多少是不合格的?
一個人是改變不了這樣的大環(huán)境的,但越來越多的人有這樣的意識,改變就越來越成為可能。即便什么也沒有改變至少我要為女兒營造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一個可以與書為伴的空間,和一種以讀書為樂的氛圍。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給她施加任何壓力,順其自然。
“如果健康、快樂,如果,那是他們想要的生活,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