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傳習錄》
今天我徒弟在找我聊天兒的時候,也問到了這個問題。沒事的時候自己打坐,好像覺得心很靜。一有事的時候就找不到她打坐時的那種心境了。首先我們要清楚儒家是入世的學問。所有有關儒家的修煉都是為了在人世間過得更好。把關系處理得更明白,事情辦理得更妥當,才能更容易達到人生的成功。
剛入師門時,自己在靜坐思心的時候也特別容易達到一種狀態,就是心很靜,感覺好像所有的事情自己都想明白了。其實,要像王陽明說的那樣,儒家的修行是要克己,不能總是去拿定義規范別人,覺得別人做的哪里不妥,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尤其是自己的情緒。要修到《中庸》里講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情欲念,知道自己的情緒、情感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么,更要知道自己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徒弟遇到的問題就是她和她女兒的問題。這個問題在每個有子女的家庭當中都會存在。只不過是她的問題出現的比較集中,比較有代表性,在一個方面爆發出來。在她復述整個事件的過程當中,我發現她所說的問題都是她女兒的問題,她根本沒有從自己的身上去找問題。儒家講“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別人。當我們處理不明白一個問題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的心亂了。王陽明講“靜亦定,動亦定”,只要心不動,我們都會找到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聊到最后的時候,她發現實際上女兒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把她隱藏起來的那一面全部的表現出來。所以她才很生氣。還是那句話“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