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愛書,如果懷念寫信的歲月,那么請你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查令十字街84號》。“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他良多……”這是海蓮最后一封寄往倫敦的信中的最后一句話。
這本書是由一百多封書信組成的一場奇遇。在1949—1969這二十年,在倫敦和紐約之間的時光里,弗蘭克與海蓮之間的真誠、溫馨、熱切在書中暈染開來。
從前慢,車馬郵件真的很慢,書信隔了整個大西洋真的很遠,把手寫的信件裝入信封,填了地址、貼上郵票,曠日費時投遞的書信卻具有無可磨滅的魔力——對寄件人、收信者雙方皆然。
想起來我小的時候,八十年代通訊極不發達,班里有外地轉來的同學經常會收到外地的來信,那種場景令我也有多期待,期待我也能有這種紙張賦予文字的等待和驚喜,尤其羨慕的是外面世界帶來的新奇的信息。再后來中學畢業,同學們各自分開,我一一囑咐幾位好友一定記得常寫信呦。之后,我們各自用書信傳遞相互之間的消息:新學校的老師誰最帥,新同學里有的文筆超好,有的體育成績很棒,班長的特點似乎都一樣,學習成績好組織能力強。尤其是遇到一些生活學習中的小煩惱就會給最要好的閨蜜寫信傾訴,在信寄出去的那一刻就開始計算什么時間她能收到,什么時間給我寫回信,什么時間我能收到回信。還經常會在信封里放一張寫滿人生哲理的“芝麻卡”,過節時再加一張明信片......我一直收藏了很多別人寫給我的書信,有情書也有課上傳過的小紙條,甚或還有絕交信。當我翻開它們時,腦海中會回想起收到信的那一刻,這時候它們不再是一封簡單的信,而是一份年少時光的回憶。真是紙短情長啊,訴不完當時年少!
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縮短了天涯海角的距離,因網絡而存在的各種的社交軟件,已經對書信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如今誰又會有空在千里之外寫一封信,或是一張明信片給你呢?告訴你讓你有一種等待的感覺呢?
《查令十字街84號》情節樸實,像生活一樣平平淡淡,但是當你細細地去品味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它的真實,它的生活化——它里面帶著些西式的小幽默,但并不俗氣;它的內容中不乏抱怨,但并不討厭;海蓮有時還會因遲遲等不到書,大呼弗蘭克是大懶蟲、或者是“快,別老坐著,起身幫我找書!”;甚至有時候會無緣無故的因為書里的內容向弗蘭克大發脾氣,卻又突然柔弱地向他抱歉......這多樣的情感和話語,讓她的形象更加生動,仿佛她會躍然于紙上穿越時空來到我們面前。我也仿佛看到,每次收到海蓮的來信,這位優雅的英倫紳士弗蘭克拿著信嘴角上揚露出微笑的樣子。
最令人感動的是海蓮·漢芙的善良,在他們物資短缺時不斷的向書店寄送雞蛋、火腿等食物,并由此和店員,弗蘭克家人結下的深厚的友誼。1950年的圣誕節,海蓮依然寄去了書店員工人人有份的罐頭,書店的一個姑娘塞西莉給她回信說:“你寄來的圣誕節罐頭,我們嚴格地實施管制囤積,以等他(塞西莉的丈夫)休假回家時再全家一起享用。”并且教海蓮“約克郡布丁”的做法,海蓮給當地朋友形容成“一籠高高鼓起、松軟細致、入口即化的特大號烤餅”,看到這里,我的心也跟著這烤餅融化了。1953年9月,塞西莉寫信給海蓮,不許她再寄東西,“今年圣誕節可千萬不許再寄禮物來。所有的東西都已經不用配給了,稍好一點的店里頭也能買到絲襪。”他們都希望她把錢攢下來用做來英國的路費,親自來看看他們......
日子就這么在恬淡中一天天繼續,近二十年的時間里,雖然海蓮赴英的愿望一直沒有實現,但他們的情誼仍在繼續,不過漸漸地也難免會感受到歲月的流逝,然后在信中互道一句:我們都仍健在。
直到書店秘書1969年初寫給海蓮告知弗朗克死訊的信時,那個幫海蓮找書找了二十年并在兩個月前還在給海蓮的信中說“我們依然健在,手腳靈光”的弗朗克,說不在就不在了......我似乎能隔著時空看到海蓮失聲痛哭的樣子,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弗蘭克成為了海蓮心中永遠的懷戀,更是柔軟了每一位讀者的心,帶給每位讀者一場華麗的邂逅。如今,查令十字街84號的書店已消失,但我相信,這個故事,這種心情,這份懷戀,將會長長久久地被愛書人所銘記。
這個8月,一場《查令十字街84號》的閱讀旅行在席殊書屋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