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為什么能》讀后感1000字:
“什么是理想信念”?從理論上說,理想信念是一種價值觀,但它不是一般的價值觀,而是處于價值觀中的最深層次,是價值觀的核心形態,是人們所信仰、所向往、所追求的奮斗目標。那么,作為一名黨員,我們的理想信念又是什么?對于這個問題,習總書記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有了這個精神支柱,才能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
在我們過去傳統的教育中,普遍的做法是以黨性、黨風、黨紀的教育為內容來強化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廉潔從政教育。我個人認為,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也需要在形式和方法上進行一定的創新與豐富。作為占據我們中國傳統社會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長達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就蘊含著豐富的德治思想,對我們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傳統為官者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習總書記在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也曾經做過強調,他說“儒家思想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對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新加坡是一黨長期執政,并始終保持活力和廉潔。這是為什么?
《新加坡為什么能》讀后感1000字
《新加坡為什么能》這本書里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李光耀執政時期大力倡導儒家的核心價值,弘揚“以德倡廉”,提倡儒家道德,強調君子執政要“忠于國而恥于貪,要置人民利益于個人利益之上”。
以德倡廉,這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強調道德的基礎性作用,指出,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要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這里主張的是一種道德教化)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黨員干部如果不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強化道德修養,就難以經受各種誘惑和考驗,就難以保持自己的純潔性。道德是檢驗黨員黨性強弱的“標尺”,當前一些黨員干部失足,往往就是從道德缺失開始的。也有一些干部大半輩子都信仰堅定,但是到最后卻晚節不保,這些案例都源于思想的變質和價值觀的扭曲,是在面對私欲時,無法正確處理好公與私、義與利、個人與組織的關系。
那么,什么是義?儒家認為,合乎公利則謂之義,損公利己則謂之不義。儒家并不反對追求利、追求富貴,只是,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嘛。所以,在處理公和私、義和利、個人與組織等幾層關系上,我們主張見利思義、重義輕利,強調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反對見利忘義、急功近利。在當今這個可以說是惟利是圖的社會,身處各種人情事故的交匯處,如果我們不能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價值觀,那勢必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迷失方向、喪失原則。
為此,要永葆共產黨人的信念,就要從思想深處培基固本,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要注重內心修養,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外在的表現。內心的修養上,包括,培養求知的興趣、坦誠的胸懷,堅定的毅力和自省的習慣。外在表現方面,要對照“四種意識”,做好知和行的配合,培養良好的習慣、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樹立群體責任意識,正確處理群己關系。以內在和外在的精神力量與思想智慧來支撐起我們的人生。作者:林時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