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我特別要提到一些閃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顆‘南仁東星’......”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的一段話。
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宣布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為會批準,國際永久編號為“7969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南仁東,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24年,8000多個日夜,為了建造500米口徑球面望遠鏡,嘔心瀝血,在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燃盡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篆刻了中國高度。
本書體裁為長篇報告文學,是著名作家王宏甲深入南仁東生活、學習、工作過的地方,通過長期細致的走訪,運用細膩準確而又真摯的筆觸,全面呈現了他為祖國科學創新勇挑重擔,乃至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和高尚情操。本書有力回答了為什么是南仁東制造了“天眼”,而不是他人;為什么是中國建造了“天眼”,而不是其他國家。
這是一部文學性、思想性、現實溫度很強的作品,就作品本身給我的收獲就非常大。
通過閱讀,我了解了不僅是南東仁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南東仁為什么是這樣的人。作者不單只記述鮮活的人物故事,更多是帶著讀者去探尋人物行為背后蘊含的深層次、崇高的人性光輝,置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文化思索中,加以明亮的感性,讓讀者在輕松愉快地閱讀中自然而然走近“天眼”世界。
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廣,不僅有天文、歷史更有一些當下前沿的知識。為了便于認識理解南東仁和“天眼”的建設意義,認識感受人類當下面臨的時代,作者做到了深入把握和簡潔敘述的和諧統一,像我這樣知識匱乏的讀者來說都有極大的豐富和拓展。
這部“英雄傳記”不同于當下盛行的心靈雞湯,即是對南仁東英雄事跡的贊歌,更是一部氣勢磅礴、真實生動的人生勵志作品。看完以后,心里有滿滿的感動和興奮。感動的是南仁東團隊的奮斗精神和愛國情懷;興奮的是隨著又一國之重器的產生,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又有了進一步提升。
南仁東的故事很多,需要我反思學習的也很多,總的來說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
“中國天眼”總體設計醞釀時間近24年,在這個漫長和艱辛的工程中,南仁東在經費嚴重短缺、風言風語襲擊、國際競爭激烈、結果存在未知等的嚴峻環境下,以坦然赴死的決心,向著“不管能不能做成,都要去做”的目標,硬是在一片荊棘中劈出一條路來。
早先,南仁東構想把大設備望遠鏡做到200米口徑,不少人就感到“有點夸張”了,后來規劃到500米口徑就有人說他是“瘋子”。但他依然堅持,因為他深深知道這個巨大項目如果能做成,將意味著世界多種尖端科技會應用于此而流向中國,將會開啟多學科的未來發展目標。
二十多年中,他跑了貴州的三十余個縣,因為怕欠人情,總是自帶午餐。這期間,從省長到村長、從老人到兒童很多人都認識他。此時的南仁東只是一個研究員,卻致以一個普通人的心態去鑄國之重器。學習南仁東,就是要學習他這種克服困難的勇氣,踏破萬難的足跡和鍥而不舍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1993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第24屆世界大會上,“射電天文專門委員會”的天文學家們就提出要抓緊制造大射電望遠鏡。由于項目難度大,國際天文會議提出需要聚多國財力、物力和科技力來聯合制造,但最終這個項目沒有落戶中國。至此南仁東團隊決定自主研發大口徑射電望遠鏡。
他對荷蘭的天文學家說了這個想法后,沒想到對方說:“一個連汽車發動機都做不好的國家,怎么能做“大射電望遠鏡?”這句話既是刺激,更是鞭策,激發了南仁東的民族氣節。書中說,此時的南仁東想起了兩彈一星,想起來鐵人王進喜說過的“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力量,完成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