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隕落劇情跨越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前至世界大戰結束。著眼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數個國家多個階層的人群。讀罷掩卷,感受到的是現在文明社會的脆弱與進步。人之為人,在一戰之前的英國煤礦,貴族與平民的界限鮮明,剝削近乎赤裸裸。當一戰拖入持續留血的塹壕之中,真正留血的軍人的思想開始動搖,為何而戰,為何而死?
面對這個終極的問題,不同的國家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激進的俄國走上了革命推翻沙皇統治的道路,保守的英國走向自我改革。比較疾風暴雨的革命,改革更具有自我痛苦。人的本性使得對于自身的錯誤拒絕接受,改革所面對的就是不斷的自我否定。對應的,俄國十月革命,消滅剝削階層剝削的合法性具有價值,但是,不能自我否定,認識到一戰之不義,俄國與德國所采取的道路都是一致的。都放棄了自我批判,放棄了自我改革。
面對“人如何為人”的問題,英德美俄同樣具有原罪,美國計劃性的保持剩余勞動力,壓低勞動力的收入分配,制造一個巨大的貧困階級。
借此維持美國中產的生產資料占有。英國依托于對私有財產的高度保護,將歷史的統治階級進行延續。德國期待通過對殖民地的生產力輸出維護本土的活力。俄國通過農奴制這種工業時代之前的制度保證自己的貴族占有更多的生產資料。
相比之下,在一戰末期,戰爭形勢使得決定戰爭力量的是更廣大的受教育群體,因此統治階級的階層壟斷使得戰爭的對抗能力下降。
俄國人民,在狂歡中聲明了自己應有的權力,并極度擴張了這份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