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讓兒童模仿畫家的藝術探索與兒童美術教育是兩碼事。在兒童美術教育方面,我們應該以引導孩子為主,讓學生懂得美,懂得分辨高雅與低俗,在這基礎上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審美觀。通過審美教育幫助兒童樹立起高尚的人生境界。
案例一:上學期,我在上六年級的一節美術課《名人漫畫》時,有個學生仿照課本上的例圖進行繪畫,我本以為這位同學要照著課本來臨摹,于是我觀察了幾分鐘后,發現這位同學并非在臨摹,而是在例圖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分析了人物的特征特點,通過本節課的重點夸張和變形的探究性學習,他掌握了運用夸張、變形的藝術手法去表現人物的特征。
案例二:《名人漫畫》這節課結束之后,第二天,有位同學拿著繪畫本來給我看,這位同學畫的是一個面包師傅,她說幾乎每天早上她都在這里買面包,通過透明的廚房櫥窗,她能看著面包師傅一步一步地把面包制造出來,她覺得面包師傅特別厲害,于是她用了《名人漫畫》這節課的方法把面包師傅畫下來了。我覺得很欣慰,因為學生已經可以把學到的東西融匯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這個面包師傅并不是名人,但是卻是這位同學生活中的一個人物,能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學習到的方法靈活地結合在一起,我認為這位同學已經真正理解了《名人漫畫》的知識要點了。
在今后的備課當中,我要盡可能地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藝術形式設計不同的切入點,盡量貼近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這些切入點刺激起學生對藝術與生活的聯想,以生活進行類推,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藝術家們在創作這些藝術品時的想法。同時,應當閱讀更多的藝術家們的相關書籍,整理提煉出更多適用于教學方面的點,讓自己的教學更加系統,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