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阿富汗,你會想到什么?貧窮、絕望、無休止的戰爭。提起風箏,你又會想到什么?陽光明媚、風和日麗、自由飛翔。《追風箏的人》,一個發生在阿富汗的故事,大概是我至今為止讀過的最觸動人心的一本書了。
自小生活優越的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他的仆人哈桑從小一起長大,情如手足。阿米爾的父親,幾乎把哈桑當成另一個兒子對待,父親不喜阿米爾的膽小懦弱,卻欣賞哈桑的正直勇敢,這些都讓阿米爾心中不快,他自幼失去母親,父親就是他的全部,他不能接受父親將哪怕是一丁點的寵愛分給另外一個人,那個人還是他家中的仆人。帶著這種糾結、矛盾的心里,在那個階級分明的年代,阿米爾自認內心從未將仆人哈桑當成自己的朋友,可和哈桑在一起的時光又是那么的快樂,哈桑無條件地服從他、追隨他、包容他,是他最忠誠的伙伴。在別人嘲笑哈桑卑微的身份、丑陋的外貌時,阿米爾總是站在一旁袖手旁觀,甚至打從心眼里瞧不起哈桑,而在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卻總是義無反顧地站出來保護他,哪怕自己也同樣的弱小。哈桑的一句“為你,千千萬萬。”令人鼻頭泛酸,這是一種怎樣單純、執著、堅定的信仰啊!
每年冬天,在阿富汗都會有風箏大賽,賽風箏的時候,哈桑是阿米爾身邊最得力的助手,為他滿街滿巷地追逐風箏。然而在一次風箏大賽中,阿米爾贏得了冠軍,向父親證明了自己,而哈桑卻在為阿米爾追風箏的時候出事了,阿米爾眼睜睜地目睹了哈桑被凌辱的全過程,卻只能躲在角落,沒有勇氣站出來,如同哈桑往日為他做的那樣。阿米爾無法當作什么都沒有發生過,他受盡良心的折磨,無法面對哈桑,盡管哈桑對他一如從前。最終,阿米爾用了卑劣的手段誣陷哈桑偷東西,將哈桑從家里趕了出去。
不久之后,戰火點燃了阿富汗的土地,阿米爾和父親踏上了離鄉逃亡之路,阿米爾不再是那個衣食無憂,還有仆人跟隨著的少爺。堅強的父親帶著他在美國開始了新的生活,雖然有些貧窮,但他按部就班地讀書、結婚,一切看起來好像平淡又簡單,然而心底深處的那個秘密,卻始終折磨著他的良心。
父親去世后,一通來自阿富汗的電話,揭開了一個本應隨著父親一同離去的秘密。原來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父親自幼對哈桑的好,是在為自己犯下的錯而贖罪。哈桑原本可以擁有和他一樣的衣食無憂的童年,而不是一個身份卑微的仆人。哈桑在阿米爾和他的父親離開阿富汗以后,讀后感www.simayi.net回到了他們原本居住的屋子,一直守護在那里,他堅信有一天,阿米爾會回來,他要為阿米爾守護好家園,他依舊住在仆人的房子里。哈桑最終沒能等來他心心念念的阿米爾少爺,卻為了守護主人的屋子,和妻子雙雙死在了塔利班的槍下。阿米爾得知哈桑年幼的兒子下落不明,終于下定決心,不顧紛飛的戰火,執意前往阿富汗,找尋自己的侄子索拉博。最終,阿米爾歷經千辛萬苦,幾乎丟了性命,終于將身心都飽受折磨的索拉博解救出來,走上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心靈得到了救贖。
書本中將人性的善良、軟弱、自私、虛偽表現的淋漓盡致,戰爭的殘酷、塔利班的殘忍,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平地區的人無法想象的。在哈桑面前,會有許多關于人性的反思,文中多次出現的風箏,或許有著不同的寓意,哈桑追的風箏,是他的信仰,是他的單純與善良,哈桑用生命守護了他的風箏,至死都在維護著他的阿米爾少爺;阿米爾在追的風箏,是他丟失的良知,是他的自我救贖,阿米爾最終追到了風箏,肩負起了自己的責任。而我們,是否也有自己追逐的風箏呢?
就如同書中說的那樣:“我們是否知道我們心中的風箏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錯過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晚了,每當天空放飛起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