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國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為什么而活,我想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我知道活著就有理想和希望!
小說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他原先是一個地主少爺,后來染上了嫖賭的惡習,最終因為賭博敗光了家業;父親隨后離開人世,母親也生了病;在去尋醫的路上,不幸被國民黨拉去當壯丁。在槍林彈雨中死里逃生。回去后母親去世了,接著他的親人們一個個相繼離世。最后只有福貴一人牽著一頭買來的老牛,在自己的家鄉守衛著那片曾經屬于自己的土地……
福貴的不幸讓我想到了祥子-那個可憐的車夫,倆人生活的時代相同,遭遇也都與舊社會的腐朽有關。但是,面對打擊,兩人的態度不同。福貴表現出堅強,對生活充滿信息;而祥子卻退縮了,最終成了社會的人渣。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一句簡單的白話,唱出了活著的信念與原因。
福貴是不幸的,他生活在黑暗的舊社會,中國解放后又趕上了文革。讓我較深刻的是福貴在被抓去當壯丁時,與老全,春生冒著生命危險去搶食物,回憶過去。在被解放軍圍剿后,敗局以定,老全中彈而亡,春生去找食物卻沒了蹤影;福貴抱著死的心態躲在洞在。但解放軍不但沒有殺他,還給了他食物,讓他回家。余華通過細膩的心理、動作、環境描寫。使文章有了畫面感,也給人想象的空間。還有讓我感悟頗深的是文革時期的“煉鐵熱”。人們都吃食堂了;自家的鍋沒用,都拿去砸了,拿去回爐。為了選一個地方煉鐵。,隊長還請了風水大師,結果大師看上了福貴的房子,幸好家珍與大師認識,才逃過一劫。但另一戶人家就遭殃了,房子也被燒了。文章充斥著封建迷信的思想,也是一個極大的諷刺。最后鍋煉成了一塊廢鐵疙瘩。隊長還表揚了福貴,趁著國慶,到省里報喜。在那時,這是榮譽;在現代人眼中,也只不過是一場笑話。后來鬧饑荒,人民公社沒飯吃了,大家又沒鍋。更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同《駱駝祥子》相同,《活著》里也有除主人公以外的悲慘人物。如曾經和福貴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春生,后來當了縣長。因文革被格職,還在城中被人打傷,最后因無法忍受而自殺。還有福貴的兒子有慶,在醫院中,為了供給春生妻子血,而因失血過多而死。以及福貴的女婿二喜,雖然瘸了一條腿,但是還是對生活充滿信心。還幫福貴的房子進行裝修,卻在工地被水泥板壓死,福貴的外孫苦根,竟因為生病吃豆子被噎死……這些人的離去,對福貴打擊很大,但他卻沒有放棄,為自己而活……
我讀完書,也知道了一個道理:活著比什么都重要,災難是無法預知的,只有在困難中活下來,就沒有放棄繼續活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