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匠的遺囑
想到老爹臨終的托付,大虎二柱拎著大包小包的點心來找印堂叔。哥兒倆進門后,先是埋怨爹,后替爹賠不是,再下來想討個主意。
印堂感嘆道:“看來將門不一定出虎子,你倆綁在一起也趕不上老子的一半。那可是個鬼精靈。”
當時印堂叔也是說爹不對,咋這會兒又變了呢?
望著懵懂發愣的大虎二柱,印堂說:“他要不把墨菊母本燙死,你們現在能發這個財?乖乖,一年頂了三五年的收入!”
大虎苦著臉說:“眼下是掙了點錢,可以后咋整?明年就沒有墨菊可賣了。”
印堂說:“你們再培植出株母本,不就結了嗎?”
二柱說:“我們哪會呀?我爹他根本就沒有教。”
印堂說:“他沒教你,還不教給老大?”
大虎說:“也沒教我。”
印堂說:“不可能。他那么精明的人,能把絕技帶進棺材?”
大虎二柱都說,真的沒有,我們可以賭咒。
印堂又說:“那準是寫在紙上,藏在哪兒。”
大虎說:“我們也是這么想,就跟我娘一塊兒翻遍了能藏的地方,也沒找到。”
二柱說:“就差沒掏耗子洞了。”
印堂愣了一下,說:“那就看明年春上,那株墨菊還能不能死而復生了。”
直等到第二年立夏,被燙死的墨菊也沒半點發芽的跡象。
印堂親自來看,見那菊早已成了干柴,掰遍枝干也不見丁點綠,只好嘆氣道:“看來你們的老子確實氣昏了頭,犯了傻,真是精明一世糊涂一時。當初我出多少錢,你爹也不肯賣,現在就買棵死的吧。”說完讓大虎二柱拿鍬鏟給刨了。
二柱拉大虎到屋里,悄聲問:“哥,印堂叔干嗎要花錢買死菊?”
大虎道:“不是說要留個念想嗎?”
二柱鼻子一哼:“那是鬼話。他可是想咱家的墨菊多少年了,卻始終不得手。我猜他可能有療治死根的絕招,假說念想,弄回去偷著復活墨菊,變成他家的搖錢樹。”
大虎猛醒:“那就別讓他刨了。”
二柱擺手:“我看還是讓他刨走為好。你想吧,印堂是不會泄露復活死根的絕招,咱們留下個死菊根也沒用,不如叫他帶走,假若墨菊母本真被搞活了,咱再去索要。到那時他就是不都給,至少也可兩家合種,這樣也就有了新墨菊。”
大虎不大情愿:“兩家合種?那印堂家也就有墨菊了。”
二柱勸解說:“兩家合種,總比沒有強吧,何況還是人家復活了墨菊。”
大虎點點頭,卻又有些擔心:“不過,咱咋知曉他復活墨菊呢?”
二柱說:“待會兒印堂走人,我偷偷跟去看,如果他回去就趕著用水泡菊根,就說明咱猜得沒錯。”
正這時,印堂喊:“刨完了。我走啦。”
大虎應聲:“走吧。不送啦。”
隨后哥兒倆出來,死墨菊沒了,只剩個土坑,窗臺上放著20塊錢。
二柱說:“哥,我趕快去。”大虎囑咐:“別讓他看見你。”
正值晌午做飯的時候,街巷里也沒啥人,二柱沒有尾隨去追,而是抄近道先跑到印堂家院外,躲在個墻豁口偷偷觀瞧。
四、真正秘訣
工夫不大,印堂回來了。只見他進院后隨手把干墨菊扔進柴火棚,轉身進屋再沒出來。不一會兒,他媳婦做飯來取柴,連干墨菊一起抱進灶房,撅巴撅巴就填進了灶膛,變成了一股煙和火。
二柱看了個目瞪口呆。回去跟大虎一說,大虎掉了眼淚:“兄弟呀,這墨菊是徹底完了。”二柱仍不死心:“我就不信印堂叔花20塊錢買把柴火!回頭我得問他去。”
還沒等二柱去問,第二天印堂又來了。
印堂進門就問:“‘三六間芽葉,四八正當時’是啥意思?”
大虎說:“‘三六間芽葉’就是指——”
二柱攔住大虎的話茬,問:“印堂叔,這是我爹自編的育菊口訣,你咋知道的?問這干啥?”
印堂取出個油紙包,不好意思地說:“給,這是你們爹留下的墨菊再植秘方。”
秘方咋跑到印堂叔手里?他是咋得到的呢?
原來,印堂始終認為,花匠劉絕不會不傳墨菊培植技術,關鍵是傳給誰,怎么傳?他既然沒有面傳倆兒子,而且還燙死墨菊母本,就肯定留下了再植的秘方。可半年過去了,家里翻了多少遍也沒找到,說明秘方沒有藏在家中。會藏到哪兒呢?印堂思來想去,就琢磨到了那棵死墨菊。如果埋在菊下,既讓兒子們著點急,再植時又能被挖出,還可寓意勤勞動腦,可謂是最佳藏處。想到此,印堂便暗生了竊取秘方的念頭,于是假稱買死菊做念想,實則為了挖寶尋秘方。印堂果然在菊根處挖到了培植墨菊的秘方,可拿回家里一看,卻傻了眼,里面摻雜著口訣,熬了個通宵難解其意。沒辦法,只好物歸原主給劉家送回。
印堂敘說完畢,哥倆嗟嘆不已。如果他們不寄予死菊復活,而是動手培育,也早就見到秘方了。幸虧印堂叔又給送回來,否則墨菊真就失傳了。兩人一商量,決定跟印堂叔一塊兒按秘方培植墨菊。
印堂有點不好意思:“偷挖秘方,我就夠丟人的,再沾你家墨菊的光,更覺得對不住你們的爹了。”
二柱說:“印堂叔,咱們一塊搞墨菊,也許正是我爹的意思呢。”
印堂問:“這話怎講?”
二柱說:“你想呀,我爹臨終前,為啥向你賠不是,為啥要你去燙墨菊,還把我倆托付與你。這不就是想讓你幫助搞墨菊嗎?”
印堂恍然大悟:“可不是咋地?看來所有發生的事,都沒逃出你爹的算計。”
兩年后,花莊的墨菊重新上市了。由于中途斷檔,墨菊的價格又翻了跟頭。
開市的這天清早,印堂帶著大虎二柱給菊花劉上了墳。
時間:2023-05-19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