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學科中的“盲點”,大都有如下情形:考綱未提及或提及卻輕描淡寫、學生在學習時沒有重視,導致拓展不夠,致使學生在該知識點上形成“誤區”、“盲區”。而學生一旦形成思維定式,就會在考試中做出錯誤選擇,導致失分。歷史學科猶是如此。
一、中外時間的橫向比較很重要!
對于時間的縱向比較很多學生都是了然于心的,尤其是教科書后都會、特別善良的給出一張大事年表。學生一般對對照考綱劃去不考的知識點,然后記憶,這樣對于主要的歷史事件的縱向事件可以很好的掌握。(如下圖節選自華師大版高中歷史第三冊)
海風教育的姚暢老師在長期的授課經驗發現,這樣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學生忽視了橫向時間的掌握,而這一部分在各項考試的考查頻率并不少!學生應該注意到時間橫向比較的問題,找到適合自己記憶的方法,如列出中外時間的坐標軸就是一個比較常用的記憶方法。
二、抗日戰爭存在大量知識盲點你知道么?
抗日戰爭勝利的70周年,使其成為2015年的熱點問題,對于其中的一些知識盲點你不得不仔細的來了解一下。
首先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時間問題:抗日戰爭開始的時間是1937年7月7日,也就是七七事變的時間,結束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明治天皇宣布對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對于抗日戰爭的開始時間,很多學生容易記做九一八事變的時間,這里我們要區分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而此時中國還沒有大規模的抗戰行為,故不可記做抗日戰爭的起點。
其次我們要了解一下消極抗日的問題:抗戰相持階段到來以后,國民政府受日本誘降政策影響,開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長期以來,在這一史觀的指導下,中學教科書對國民政府的抗日避而不談或者輕描淡寫,致使很多學生在這一問題上形成根深蒂固的“盲點”:消極抗日就是不抗日。事實上,武漢會戰以后,正面戰場在繼續抵抗。南昌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上高會戰、中條山會戰等史實就是例證。1941年底至1942年初的第三次長沙會戰還取得了使日軍傷亡5萬余人的輝煌戰績,在當時的國內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2007年以來,隨著兩岸關系的和緩,國共兩黨高層交往日益增多,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抗戰地位問題、國共兩黨關系問題遂成高考的熱點。如果學生們在這一熱點問題上的“盲點”不掃除,就很容易出錯。
最后一個問題游擊戰: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民主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一整套游擊戰術,并能靈活自如地加以運用,那么國民黨有用過這一戰術?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抗戰時期游擊戰也受到國民黨高層的重視,尤其在初期的會戰失利以后,國民黨軍隊也積極地運用了游擊戰術。然而學生對游擊戰術的特點,諸如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駐我擾、敵疲我打、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等都能耳熟能詳、對答如流。但對于游擊戰的認識卻停留在似乎這一戰術就是共產黨的專利,國民黨軍隊根本不會用也不可能用過。
三、一些框架性較強的知識點容易缺工減料
如果你認為只有小的知識點容易有盲點,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海風教育姚暢老師在這里指出,其實很多概括性強的知識點,尤其是在非選擇中容易出現的知識點,才是最容易因為知識盲點而丟分的。
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知識點:
1、開始形成:16世紀——18世紀中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貿易出現跨國現象;早期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形成并不斷擴大。
2、初步形成: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和擴展,資本主義列強在各地強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廣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資本主義市場體系,成為其附庸經濟,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表明世界市場形成。
3、最終形成: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各國進一步爭奪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開拓國外市場、世界基本被劃分,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4、進一步拓展: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開,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仔細想一下,你有沒有丟掉其中的哪一點,這都是你失分的重要因素!
當然知識盲點是因人而異的,通過個性化教學與自主學習找到自己的盲點所在就是提分的良策。不要害怕露出你的盲點,在學習復習中,掃出的盲點越多,對你的幫助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