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高效錦囊
學習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習內容卻是無限的,所以要學會選擇,把握重點,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謂重點,一是指自己學習中的弱科,二是指各學科中的重點內容。重點確定以后,必要時還可以根據本身的系統性,將重點內容再細分為幾個專題,在兼顧其他各學科學習的同時,集中一個月或幾周的課余時間去攻一個專題,解決一個專題以后,再集中一段時間專攻第二個專題、第三個專題……這種各個擊破,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學習方式,無論對于補差或是提高,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把握現在,不要拖延
凡事都習慣推到明天再干的人,將永遠沒有明天。
有一艘海輪途中觸礁,船體進水。乘客有的急忙找救生圈,有的找自己的行李,但更多的人在發牢騷:有的責怪船長,說其駕駛技術太差;有的罵造船廠,說其生產偽劣產品。這時,一位乘客高聲喊道:“我們的命運不是掌握在我們的嘴上,而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上,快堵住漏洞!”經過眾人的努力,漏洞被堵住了,海輪安全地駛向彼岸。
看了這個故事,可能很多同學都會欣賞號召堵漏洞的那位乘客。畢竟,百怨不如一干,百說不如一做,光靠嘴皮子是沒用的,只有行動起來,才能解決問題。那么,你能做到這一點嗎?
有一個美國人一直想到中國旅游,于是制定了一個旅行計劃。他花了幾個月閱讀搜集來的資料——中國的藝術、歷史、哲學、文化。他研究了中國各省地圖,訂了飛機票,并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日程表。他標出要去觀光的每一個地點,每個小時去哪里都定好了。有個朋友知道他翹首以待這次旅游,在預測他已經回國后的一天,到他家做客,問他:“中國怎么樣?”這人答道:
“我猜想中國是不錯的,可我沒去。”他的朋友大惑不解:“什么!你花了那么多時間做準備,卻沒有去,出什么事啦?”他回答道:“我喜歡制定旅行計劃,但我不愿去飛機場,所以待在家沒去。”
可以看出,不管你的夢想多么美妙,計劃多么周詳,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夢想只能是空想。
有一個人向禪師請教:“我想學禪,體悟人生真諦。我應該從哪里開始做起呢?”
“從這里。”禪師邊說邊用木棍在地上畫了一條線。
那人大惑不解地問:“這里是哪里?”
禪師當頭棒喝道:“這里就是此人、此時、此地!”
禪師的話究竟是什么意思?
禪師的意思是,不管你想學什么,你都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許多同學有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辦的習慣,并且還要千方百計地找理由來安慰自己。可是你知道嗎?要想有時間,就必須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不讓每天虛度。向往明天、等待明天而放棄今天的人,就等于失去了明天,結果還是一事無成。而把握今天的秘訣是“今天的事情今天做”。
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無一例外地不是抓住一個個稍縱即逝的“現在”,立足“今天”、運籌“今天”。
只爭朝夕,抓住今日,兼程而進,這就是非凡成功者的用時精神,也是他們的成功所在!每個中學生都應該牢記大劇作家莎士比亞的話:時間給勤奮者以智慧,給懶漢以悔恨。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沒有一種不幸可以與失去時間相比。我們中學生應該避免這種不幸。
李洋在老師和家長眼里,絕對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學習成績也很優異。本來他是一個愛說愛笑的學生,但是最近他總是愁眉苦臉的,滿懷心事,而且老說一些使自己泄氣的話,比如“唉,我怎么這么沒用啊”“累死了,真不想學習了,沒意思!”
班主任林老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便把李洋叫到辦公室,仔細詢問。
李洋一副苦惱的樣子,他說:“我一直很愛學習的,我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學期開始,我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包括各門功課應該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在班上爭取什么樣的位置。為了實現這些,每天在什么時候、要做什么事都做了明確的規定。而且我還分科獨立制定目標,一門功課一張表。但是令我苦惱的是,這個計劃僅僅執行了一周。第二周便不能執行了。有時是忘記了這個時間該做的事情,干脆下面的也不想做了;有時候感覺很累,什么也不想做,就對自己說明天再做吧,到了第二天又沒做……我應該怎么辦呢?”
林老師聽了點點頭,說:“別著急,老師幫你分析分析。”
李洋的計劃是制定好了,但執行不到一周就出毛病了:今天打了半天籃球,特別累,休息一下明天晚上學習;到了明天晚上,有足球賽,算了,明天晚上吧……這樣不知道過了幾個“明天晚上”,結果是計劃一點都沒執行。
我們每一個同學的腦海里可能都藏著一個或數個早就應該付諸行動的想法。你的想法也許是寫一篇文章,或是早起鍛煉身體,或是成績提高10分等。每一個人總想追求完美,懷有不斷改進自我的希望,可是像李洋一樣的同學也是不少的。
我們來看一下李洋的計劃究竟有什么問題:
——計劃太完善了。計劃完善了也不好嗎?是的,如果你的計劃太完善,內容、時間都規定得很具體,一環扣一環,那么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所有的行動就全部實現不了了。所以定計劃時,一定要留有余地,要有能夠機動的時間。
——造成計劃實行不了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制訂計劃時沒有結合實際情況。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能力,沒有考慮到環境的要求。李洋的計劃中也存在這個問題,他把目標定得太高了,而且根本不考慮每天上課的時間和安排。
除了前面兩點是客觀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一些主觀方面的問題。這些主觀問題是:
——懶惰而貪于安逸。他們根本不在乎能否實現一個想法,只要享受今生,一直到“老大徒傷悲”時,才會感嘆自己“少壯不努力”。
——做事猶豫不決,遲遲未見行動,一再拖延。他們老是說:“等一等,等我準備好了就一定開始。”但是,準備又準備,從未就緒。時不我待,失去時機,你就永遠無法成功。
——意志薄弱者時時受到玩樂的干擾,為了一時快樂,而放棄已經確立的目標。他們常常為自己的耽誤時間而后悔,又不能及時約束自己,到頭來一事無成。
——安慰自己,尋找借口:“這種方法不錯,可不適合我。”“我已發誓早起多次了,可就是做不到,看來我的天性不適合早起。”“我一看書就困,試過多次了,看來,我與別人不同。不適合晚上看書。”這些理由看似合理,實則都是自欺欺人。
其實,像李洋同學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十分簡單:采取行動,而且現在就開始。任何借口都是多余的,都是心不誠的表現。成功之計在于立刻采取行動。
古詩《明日歌》這樣寫道:“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是啊,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推脫到明日,那么就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最后只能是一事無成,潦倒終身。
高效錦囊
你要下決心告訴自己今天是行動的大好日子,今天的行動塑造著你的未來。若要及時行動,不妨從以下幾條做起:
•拋掉過去的煩惱。無論過去損失了多少時間,經歷了多少次失敗,都要統統忘記,心中僅存一個念頭,那就是:“從現在開始。”過去的事情永不會再來,不要讓它們干擾你的現在。
•清除所有阻礙行動的理由。如果你決定今晚就行動,就不要在乎是否停電,是否有其他誘人的事情,是否午間沒息好等,這些今晚的理由同樣會在明天出現,要想立刻行動就必須剔除這些理由。
第三:善于利用零碎時間
時間往往不是一小時一小時浪費掉的,而是一分鐘一分鐘悄悄溜走的。
人類對時間的意識和控制,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加強。現代人計量時間的單位由時、刻、分、秒逐步精確到毫秒、微秒、毫微秒、微微秒。
著名的海軍上將納爾遜,曾發表過一項令全世界懶漢瞠目結舌的聲明:“我的成就歸功于一點:我一生中從未浪費過一分鐘。”
軍事家蘇沃格夫也曾說:“一分鐘決定戰局。我不是用小時來行動,而是用分鐘來行動的。”
雷巴柯夫曾說:“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59倍。”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誰了解生命的重要,誰就能真正懂得時間的價值。我們最寶貴的不過是幾十年的生命,而生命是由一分一秒的時間所累積起來的。沒有善加利用每一分鐘,時間是永遠無法返回的。
“事情就怕加起來。”這一古老的諺語也是說的這個道理。一切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在他們的傳記里,常常可以讀到這樣一些句子:“利用每一分鐘來讀書。”
運動場上,以十分之一秒或百分之一的時間差,決定誰是紀錄的創造者。在航海中,使用6分儀的海員,1秒鐘的差錯,將使他的觀測相差1/4英里。人造衛星每秒鐘飛行11.2公里,電子計算機每秒鐘可以運行百萬次、千萬次、上億次、幾十億次。高能物理實驗,要求高能探測器在千分之一毫秒內精確地記錄下高能帶電粒子的徑跡。總之,對現代科學來說,“爭分奪秒”已經不夠了。
對時間計算的越精細,事情就做得越完美,如果在學習上你能以分為單位,對哪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零碎時間也能充分加以利用,你才能在學習中會有所收獲。
古往今來,一切有成就的學問家都是善于利用零碎時間的。東漢學者董遇,幼時雙親去世,但他好學不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他曾經說:“我是利用‘三余’來學習的。”“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也就是說在冬閑、晚上、陰雨天不能外出勞作的時候,他都用來學習,這樣日積月累,終有所成。
許多同學往往認為那些零散的時間沒什么用處,其實這些時間看似很少,但集腋能成裘,幾分將幾秒的時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匯合在一起就大有可為。我們來看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張文靜同學的經驗:
“用零散的時間記憶零散的知識”,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學來的,拿來與大家共享。
零散的知識主要是英語單詞和語法,語文的語音、詞語、標點、熟語等基礎知識。大塊的讀書時間可以用來讀文章,記憶政史地等系統性很強的知識,而把那些零碎的知識寫在小紙片上,隨身攜帶,在零散的時間記憶是最好不過的了。
其實,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零星、片斷的時間,如:車站候車的三五分鐘,醫院候診的半個小時等等。如果珍惜這些零碎的時間,把它們合理的安排到自己的學習中,積少成多,就會成為一個驚人的數字。
時間:2021-07-23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