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給大腦插上飛翔的翅膀
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有時候明明特別熟悉的一個外語單詞,甚至連這個單詞在教科書上什么位置都能回憶起來,可一下字就是想不起來怎么拼寫。這個時候就可以用接近聯想法,從這個字在書上什么地方想起,想想它前面是個什么詞語,后面是一個什么詞語,這樣反復聯想,就有可能回憶起這個單詞。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時候發現身上的鑰匙不見了,但又不知是丟失了,還是忘在家里了,于是就盡力回想。當想到中午回家好曾用鑰匙開門時,便可以確定是把鑰匙忘在家里了。究竟放在哪個位置呢?又想起回家后把鑰匙往茶幾上一扔就再沒管它了,是不是在茶幾上呢?當回家走到茶幾前,果然發現了鑰匙。
我們這個回想的過程其實就是聯想的過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進行一些聯想活動。比如,由炎熱的夏天想到冰涼的西瓜,由西瓜想到烈日下辛勤勞作的瓜農••••••聯想,在我們的記憶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說:“一件在腦子里的事實,與其他多種事物發生聯想,就容易記憶。所聯想的其他事物,猶如一個個釣鉤一般,能把記憶中的事物鉤釣出來。”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難總結出這樣一個生活常識:單一記一樣東西很容易忘記,而把要記憶的東西與另一事物之間聯系起來,以一方帶出另一方,記憶效果就會比較好。
實際上,這一生活常識在學習中也非常適用,也就是用聯想的方法來記憶知識。還是舉例說明好了,比如用聯想法來記憶魏、蜀、吳三國的建國年代: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陽,需記的內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陽”等項,可用聯想加串聯法記作:“曹丕喂(魏)洛羊(陽),一天二兩(22)餅(0)”同理可記:“劉備守(蜀)成都,一天二兩(22)藥(1)”“孫權建吳業(建業),養了三只鴨(222)”。(因為劉備建蜀時已風燭殘年,故一天二兩藥;而孫權的吳國在長江邊上,故與養鴨聯系)。
怎么樣,像這樣聯想,是不是要比單純的填鴨式記憶效果好得多,而且過程也輕松很多?
在識記時形成聯想,可以使記憶更深刻。盡量多形成聯想和利用聯想,是促進識記效果的一種有效方法。
時間:2021-12-09 作者:愛開大學生 來源:愛開大學生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