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假字 |
本字 |
含義 |
例句及例句出處 |
|
亡 |
無 |
副詞,沒有 |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
|
風 |
放 |
放逸,走失 |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蹲髠·僖公四年》 |
|
沒 |
冒 |
冒著 |
沒死以聞。(《觸龍說趙太后》) |
|
胡 |
何 |
為什么 |
胡瞻爾庭有縣特兮?(《詩經·伐檀》) |
|
莫 |
暮 |
將近,晚 |
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
內 |
納 |
接納 |
距關,毋內諸侯。(《史記·鴻門宴》) |
2.疊韻通假
| 通假字 |
本字 |
含義 |
例句及例句出處 |
|
|
景 |
影 |
像影子一樣 |
|
|
|
詳 |
佯 |
假裝 |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史記·屈原列傳》) |
|
|
還 |
旋 |
回環,掉轉 |
居十日,扁鵲見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
|
|
識 |
志 |
記住 |
汝識之乎?(《石鐘山記》) |
|
|
見 |
現 |
出現,呈現 |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朱元思書》) |
|
|
從 |
縱 |
合縱: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 |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
|
|
邪 |
耶 |
表疑問語氣 |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
|
屬 |
囑 |
勸,請 |
舉酒屬客。(《赤壁賦》) |
|
|
說 |
脫 |
脫身 |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詩經·衛風·氓》) |
|
|
泮 |
畔 |
邊,岸 |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詩經·衛風·氓》) |
|
|
卒 |
猝 |
倉促 |
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
|
|
奉 |
捧 |
用兩手托著 |
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
|
黨 |
倘 |
倘若,偶然 |
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天論》) |
|
3.同音通假
| 通假字 |
本字 |
含義 |
例句及例句出處 |
|
|
案 |
按 |
審察,察看 |
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
|
頒 |
斑 |
頭發花白 |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 |
|
|
暴 |
曝 |
暴露,顯露 |
忠義暴于朝廷。(《五人墓碑記》) |
|
|
倍 |
背 |
背叛,違背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鴻門宴》) |
|
|
辟 |
避 |
躲避 |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
|
|
不 |
否 |
①不 ②疑問語氣詞 |
①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
|
采 |
彩 |
色彩,顏色 |
成五采,此天子氣也。(《史記·項羽本紀》) |
|
|
裁 |
才 |
剛剛 |
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促織》) |
|
|
倉 |
蒼 |
黑色 |
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
|
|
藏 |
臟 |
臟腑 |
未至二三里,摧藏馬悲哀。(《孔雀東南飛》) |
|
|
唱 |
倡 |
倡導 |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黃花崗烈士事略》) |
|
|
絀 |
黜 |
罷免官職 |
屈平既絀。(《史記·屈原列傳》) |
|
|
厝 |
措 |
放置 |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
|
|
錯 |
措 |
放置 |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
|
|
當 |
擋 |
抵擋 |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
|
|
底 |
抵 |
大抵,大概 |
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 |
|
|
得 |
德 |
恩惠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
|
|
而 |
爾 |
你 |
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
|
|
爾 |
耳 |
罷了 |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
|
|
反 |
返 |
往返,返回 |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
|
|
匪 |
非 |
不是 |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蜀道難》) |
|
|
蓋 |
盍 |
為什么,疑問代詞 |
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 |
|
|
曷 |
何 |
什么,疑問代詞 |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 |
|
|
估 |
賈 |
商人 |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過大孤山小孤山》) |
|
|
函胡 |
含糊 |
不清楚 |
南聲函胡,北音清越。(《石鐘山記》) |
|
|
縉紳 |
搢紳 |
把笏板插在帶間,引申指官僚士大夫。 |
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后序》) |
|
|
菁 |
精 |
精華,精粹 |
吾黨菁華,付之一炬。(《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
|
|
距 |
拒 |
把守 |
距關,毋內諸侯。(《史記·鴻門宴》) |
|
|
決 |
訣 |
訣別,離別 |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史記·荊軻刺秦王》) |
|
|
累 |
摞 |
捆綁犯人的大繩子 |
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崤之戰》) |
|
|
簾 |
奩 |
古代女子梳妝用的鏡匣 |
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孔雀東南飛》) |
|
|
列 |
裂 |
分裂 |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夢游天姥吟留別》) |
|
|
戮 |
勠 |
并力,合力 |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史記·鴻門宴》) |
|
|
沒 |
歿 |
死 |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過秦論》) |
|
|
摩 |
磨 |
磨損,磨滅 |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報任安書》) |
|
|
俛 |
俯 |
低頭,表示服從 |
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過秦論》) |
|
|
畔 |
叛 |
背叛,離開 |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
禽 |
擒 |
捉拿 |
將軍禽操,宜在今日。(《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
|
|
取 |
娶 |
把女子接過來成親 |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孔雀東南飛》) |
|
|
紉 |
韌 |
柔韌,牢固 |
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孔雀東南飛》) |
|
|
郤 |
隙 |
空隙,隔閡 |
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鴻門宴》) |
|
|
善 |
繕 |
修治,拭擦 |
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 |
|
|
逝 |
誓 |
發誓 |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碩鼠》) |
|
|
受 |
授 |
給,與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
|
|
孰 |
熟 |
仔細 |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
|
湯 |
燙 |
用熱水焐 |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 |
|
|
帖 |
貼 |
粘貼 |
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
|
|
庭 |
廷 |
朝廷 |
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
|
涂 |
途 |
路途 |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
|
|
鄉 |
向 |
朝向 |
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 |
|
|
羞 |
饈 |
食物 |
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 |
|
|
炎 |
焰 |
火焰 |
頃之,煙炎張天。(《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
|
|
厭 |
饜 |
滿足 |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 |
|
|
要 |
邀 |
邀請 |
張良出,要項伯。(《史記·鴻門宴》) |
|
|
已 |
矣 |
語氣助詞,了 |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
|
|
益 |
溢 |
漲水 |
澭水暴益。(《呂氏春秋·察今》) |
|
|
翼 |
翌 |
明天 |
翼日進宰。(《促織》) |
|
|
振 |
震 |
震動 |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諫太宗十思疏》) |
|
|
知 |
智 |
智慧 |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
|
|
直 |
值 |
價值 |
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 |
|
|
指 |
旨 |
旨趣 |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史記·屈原列傳》) |
|
|
質 |
贄 |
見面禮 |
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史記·屈原列傳》) |
|
|
質 |
锧 |
斧,多指古代腰斬刑具 |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
|
尊 |
樽 |
古代盛酒的器具 |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
|
|
坐 |
座 |
座位 |
直上載公于上坐。(《信陵君竊符救趙》) |
|
4.形近通假
| 通假字 |
本字 |
含義 |
例句及例句出處 |
|
被 |
披 |
覆蓋在肩上面 |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史記·屈原列傳》) |
|
女 |
汝 |
你 |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碩鼠》) |
|
說 |
悅 |
愉快,高興 |
秦王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
|
縣 |
懸 |
懸掛 |
胡瞻爾庭有縣特兮?(《詩經·伐檀》) |
|
毆 |
驅 |
驅趕 |
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論積貯疏》) |
|
責 |
債 |
債務 |
則仆償前辱之責。(《報任安書》) |
|
生 |
性 |
性情 |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