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蘭銜珍,非遺‘聲’生”主題活動圓滿落幕:以表情包為媒,讓非遺文化煥發時代活力
為積極響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號召,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玉蘭社主辦的“玉蘭銜珍,非遺‘聲’生”主題活動于2025年5月24日至25日以線上形式成功舉辦。活動以表情包設計為載體,通過擬人化、動態化的創意表達,讓非遺技藝“開口說話”,吸引了全校40余名學生積極參與,為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活動背景:非遺傳承需創新,青春力量正當時
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傳播形式單一、年輕群體關注不足而面臨傳承困境。如何讓非遺從靜態展覽走向動態互動,從歷史記憶變為當代潮流,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課題。玉蘭社立足自身文化傳播優勢,策劃了此次主題活動,旨在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情包”為媒介,搭建非遺與公眾之間的橋梁,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活動亮點:表情包設計賦能,非遺“破圈”傳播
本次活動以線上形式開展,參賽者需圍繞非遺主題設計兼具文化內涵與趣味性的表情包。活動規則緊扣非遺元素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1. 創意構思:參賽者將剪紙、皮影、京劇臉譜、青花瓷等非遺符號融入表情包角色,如用剪紙紋樣裝飾服飾、以皮影造型設計動態角色,賦予傳統文化鮮活形象。 2. 技術實踐:通過手繪板、PS、AI等工具細化設計,并運用動效技術制作眨眼、飄動等效果,搭配“咔嚓一下,福氣來啦”等俏皮文案,讓非遺“動起來”“活起來”。 3. 文化深挖:作品不僅注重視覺表現,還需挖掘非遺背后的技藝故事,如刺繡針法的動態呈現、京劇臉譜的表情變化,傳遞文化底蘊。
活動意義:多元成效顯擔當,文化自信潤心田
1. 創新傳承模式:突破傳統靜態展示,通過表情包這一高頻使用的社交工具,讓非遺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傳播力。參與者李明表示:“設計過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剪紙的歷史,原來非遺可以這么酷!” 2. 青年參與賦能:活動精準面向本科生,以賽促學,激發青年對非遺的興趣。玉蘭社社長張悅提到:“很多同學第一次接觸非遺技藝,卻設計出了令人驚艷的作品,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希望。” 3. 社會價值延伸:作品后續將用于校園文化宣傳,部分優秀表情包計劃上線社交平臺,擴大非遺影響力。活動還通過學校官網、新聞網站等渠道推廣,營造了全社會關注非遺的氛圍。
總結反思:以終為始再出發
活動結束后,玉蘭社組織全體成員對作品整理與活動流程進行復盤。策劃部負責人指出:“線上形式雖便捷,但互動性可進一步增強,未來可增設非遺傳承人線上講座環節。”此外,部分作品存在非遺元素運用生硬的問題,后續將加強賽前培訓,深化學生對文化的理解。 此次“玉蘭銜珍”活動不僅是非遺傳承的一次創新實踐,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動教育。正如參賽者王同學所言:“非遺不是老古董,而是等待被喚醒的寶藏。”未來,玉蘭社將繼續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非遺在新時代“聲”生不息。
作者:張凱迪 常美雪 來源:玉蘭社
發布時間:2025-05-2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