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錢學森同志一生的真實經歷為主線,記錄了從1945年其赴美留學到其去世的真實經歷,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百感交集,心中激起的愛國和敬佩之情久久不能平息。主人公錢學森,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為重名利為輕。他是知識的寶藏,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他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佩。
飾演錢學森的是陳坤,他明星范十足,白面書生,面容俊朗,氣質形象非常好。錢夫人如花似玉,面容姣好,頗有韻味。
故事一開始很浪漫:蔣英在劇院開演唱會。下臺后受到圍堵,而此時遠在大洋彼岸的錢學森拋開繁忙的工作,就站在她的面前,專程觀看女友的第一場演出。四目相對,他的第一句話就是,跟我走吧。只有一句話,跟我走吧,緊緊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蔣英就義無返顧地隨著男友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他們的故事太浪漫使得這么嚴肅的一個題材的電影,看起來很有時代感。加入了錢氏夫婦年輕時愛情的花朵,讓人的眼睛變得很輕松,很美好。我特別喜歡蔣英,這個女人很偉大,她善解人意,默默付出,為愛遠走他鄉,為愛暗地操勞,可是她每次面對錢學森都會溫柔地叫:學森。這句話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
影片中當看到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他那孩子般純真的笑打動了我,原來發自內心的笑容是那么的動人心弦。在那震撼人心的時刻,在所有人為之狂歡的時刻,卻惟獨他一人現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透了一切……我想他是在為我們中國擔憂,為后人擔憂吧。當第二次發射時,他們準備充分,期待著突破性的進展,可是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零件出現問題而失敗。所有人都很痛心,但是錢學森在悲傷的同時鼓舞士氣,吸取教訓再來一次,這一次他們成功了,喜悅之情掛在每個人的臉上。錢學森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改變中國,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眼光。
錢學森的愛國精神,令我感動。當年年僅35歲的他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在美國有房有車,有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他在美國的軍界、科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已是名動世界的火箭專家。當得知他回國的訊息時,他的老師馮·卡門先生,院長杜布里奇先生極力懇請他留下,為美國的航天事業做出貢獻。
生活在美國的幾十年,他始終有一個目標,就是學習最先進的知識,將之用諸于中國,使中國變得像美國一樣強大。但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回國。” 就這樣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軟禁五年,失去自由,可他回國的心卻從未動搖。這是胸懷坦蕩、高風亮節、寧折不彎、誓死報國的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品格在錢學森身上的映現。
回到中國能做什么,當時的中國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個剛剛誕生不久的新中國,他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你在那兒種蘋果嗎?”“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種蘋果樹。”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哭了,愛國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國家給我們什么最好的東西,而是即便國家不強大,我們還是愿意投入它的懷抱。
多年以后,當錢學森躺在酒泉發射基地的一間小土塊房子里仰望著矗立在發射臺上的東方號導彈時,想起臨回國時老師說過的話,不禁喃喃自語:老師,這就是我種的蘋果樹。此時他的心里應是百味雜陳,他終于實現了報效祖國的夙愿。
錢學森同志為國防科學事業奉獻了畢生心血,始終沒有停止研究和思考,把一生中最寶貴的一段時光奉獻給了國家,用驚人的毅力和堅持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錢學森同志一生淡泊名利,放棄了優越條件回到祖國甚至晚年依然生活樸素,潛心研究。他用他的一生對科學的探索證明了一個知識分子對科學理論的攀登永無止境。雖然他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指引我們不斷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