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8日,也許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平凡的日子,但就在那天,一顆璀璨科學之星悄然隕落。7年前的那個下著雪的冬日,他從英國匆匆歸來,帶著對祖國的思念和期盼,七年后,他懷著對國家的期盼和祝愿離開了我們。
他是黃大年,是國際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學家,也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25年前,他帶著科技興國的心愿,到英國深造,得知國家的召喚,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國外優厚的條件,毅然回國搞科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像錢學森一樣,他將畢生的心血全部投入了國家的科研之中。
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愛祖國勝過一切,他敬業到投入一切,他無私奉獻到放棄一切。他的愛國,敬業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無數先進事跡,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前進的旗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在他心中,國為重家為輕,科學為重名利為輕。他將自己的一生都毫不保留地貢獻給了祖國科研事業,他始終沒有停止研究和思考,直到逝世的那一天。在我心中,他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追思。
斯人已逝,追思猶存。在他逝世后,他被追授為吉林省特等勞動模范和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向其學習,為祖國出一份力。而我們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大學生,更應該以他為榮,把他的事跡和精神作為自己前進的旗幟,不斷豐富和發展自我。
國家和科研,是他一生的追求。在他心里,科學是他相見恨晚的知音,或者是他日思夜想的夢中情人。他能夠什么職務也不要,因為他一心想著為國家做些事,其他的,都不重要。他還說過, “對待科研,我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只有國家的利益。”
國家和科研,是他一生的幸福。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所副所長楊長春曾經評價他:“回國以后,感覺大年是幸福的。”是呀,能夠將畢生所學應用于祖國的科研事業上,能夠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做貢獻,就是他的一切啊。祖國,科研,這不就是牽絆他一生的東西嗎?
為了國家的發展,他可以放棄金錢和一切優厚的條件,提供毫無保留的無償服務。當地球勘探項目找到他當領軍人時,他痛快地回答道沒問題,可是誰又知道,面對這份萬般辛苦的工作,他得不到一分錢,但他卻心甘情愿,甚至經常自掏腰包。
為了國家的發展,他無視自己的身體健康,深深地扎進了科學研究中。為了準備一份會議的材料,他連續熬了三天三夜,缺乏休息,勞累過度,導致胸口憋悶,卻仍在堅持授課,在會議開始前,他習慣性的打開隨身攜帶的速效救心丸,淡定的吞下幾顆,然后從容地走進了會場。
為了國家的發展,他與親人相聚的時間,也毫不保留地貢獻給了科研事業。幾年前,黃大年的父母相繼離世時。他在國外忍痛未歸,原因是正在攻關一個美英早已使用而中國卻沒有的尖端技術。是為了祖國,為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他放棄了回國見父母最后一面的機會。
為了國家的發展,他放下了尊嚴,無視別人的異樣眼光。為了保護他和團隊揮汗如雨建的一個違章機庫,他不顧一切地躺在執行公務的卡車前面,這個車庫是他的心血,他舍不得。事情傳開了,有的人說他是瘋子。他卻毫不在意地回答道,“中國要從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7年,他打造了“大年神話”:他帶領了4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填補了我國多項技術空白。黃大年的父親經常和他說:“你是有祖國的人,要做忠于祖國的地質人。”而他,也將這句話深深地刻在了心里,當作一面旗幟,引領了他不平凡的一生。黃大年從沒有后悔過當初的選擇,他堅信祖國高于一切,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們,我們要認真學習黃大年的先進事跡,秉承著黃大年精神,讓黃大年的事跡和精神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做愛國,敬業,奉獻的時代楷模。在其位謀其政,珍惜學習的機會和時間,認真接受國家和學校的教育,努力升華自己,實現自己價值,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未來做準備,支持和擁護黨和黨的事業,在黨需要我們時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就是在愛國,在敬業,在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