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大工異鄉客,東風又送故人情
——大連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部赴遼寧省大連、鞍山、撫順、沈陽、湖北省武漢尋訪老校友寒假社會實踐團
年年歲歲花相似,玉蘭開了又敗了,可來年仍舊開滿枝頭;歲歲年年人不同,學生走了又來了,可那年青春正好的你們我卻再也看不見了。而此次正好趁著實踐活動的機會,我們實踐團隊也終于可以沿著老校友們青春的足跡,聆聽那時代的回音。老校友們雖已離開大工,但那紅色基因已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上,他們將永遠銘記。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2018年1月13日上午我們實踐隊采訪了唐介教授。唐介教授是1960年步入大學校園的,那時候正值三年自然災害,舉國上下物資匱乏、難以達到溫飽。唐介教授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從家鄉湖南湘潭來到了位于中國東北角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嚴寒的天氣,艱苦的生活,在唐介教授的眼中,卻成為了一段美好的回憶,一切只為了心中那濟世救民的崇高理想,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
(圖1采訪唐介教授)
唐介教授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不是大工的老校友,但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大工人。唐介教授從畢業之后到現在,從大連工學院到大連理工大學,在這片土地上著書育人五十載。唐介教授為我們講述了他從老師的視角看到的這五十年來大學的變化,在感慨之余更多的是欣慰。由學子到老師,由青絲到白發,力創電磁工程專業,八十高齡仍深入課堂,唐介教授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什么叫堅守和執著,正是那烙印的大工精神才換來今天的成果。最后唐教授希望新一代的大學生可以發揚自己的優勢、積極繼承老一輩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而其實我們的大工精神也就是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漫溯,不斷豐富與發展的。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2018年1月30日上午我們實踐隊尋訪了大工電磁工程系72級校友康德臣。還未等我們開始提問,康爺爺就開始給我們講起了他是如何進入到大連理工大學的。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康爺爺參與上山下鄉運動后便到農村成為了一名知識青年,運動結束后又憑借優秀的學習能力進入大工。當時的招生模式學生并沒有選擇專業的機會,專業都是由學校分配好的。康爺爺由于專業分配以及個人對無線電的興趣便投身到了無線電行業。在校學習期間,康爺爺異常刻苦,在當時禁止考試的情況下對學習仍持有很深的熱情,許多知識現在都還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里。
(圖2采訪康德臣校友)
(圖3與康德臣校友合影)
談及當今大學生活與當時的不同,康爺爺條理清晰地向我們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他認為現如今的大學生的思想要比當時他那個年代的學生活躍很多,對于一切事物不再有一種愚昧的一味支持與接收,而更愿意去質疑和思考,這也十分符合國家創新求變的號召。其次,康老又提到了當代大學生的社交能力要更強,當然這也體現了時代的發展,在如今改革開放的時代,當代大學生一定不能閉門造車,而應該融入集體,走進社會,應注重自己社交能力、溝通能力的培養,而學校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機會,例如組織很多的文體活動供學生參加,每年寒暑假還組織同學們進行社會實踐。最后康老也提到,與當年國家分配工作不同,如今的社會競爭壓力要比原來大得多,因此現在的大學生要面臨的就業壓力也很大,就需要有過硬的本領支撐,并且要早早地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進行選擇。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改革的春風拂過神州大地,而老校友也見證了這一歷史的發展,借助這春風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在2018年1月15日下午三點我們實踐隊在鞍山尋訪了大工電子信息工程01級校友薛芷蘅,在與薛女士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了大工在這十幾年間的變化以及二十一世紀初大工學子的學習氛圍和生活條件,還有她在鞍鋼工作的一些感想。
(圖4采訪薛芷蘅校友)
下面我們就薛學姐所述進行了總結概括,在學術氛圍方面,雖時隔多年,但大工學子對于學習的熱情仍舊濃烈,這體現了經久不衰的大工精神,也表明了正是一代又一代大工學子的艱苦奮斗才成就了今日的大工;在革新精神方面,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鞍鋼作為一家老牌制造業國企,其發展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若其能順應時代成功轉型定能恢復以往風采。大學生也是如此,唯有走出安逸,積極求新,不斷進取,才能融入瞬息萬變的社會,成為自己夢想中的人。最后薛女士希望學弟學妹們在大學要確定自己的夢想,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要掌握學習方法,為實現自己的夢想打好堅實的基礎。
曾經的他們,離別了故鄉,來到異地求學,成為他鄉之客;如今的他們,離開了大工,奔赴各行各業,卻為何又生出“他鄉”之感。東風又吹起了,只是踏過玉蘭第幾橋,希望那和風攜著老校友們的濃濃情意,給學弟學妹們帶來陣陣芬芳,也希望在老校友的希冀下大工的紅色精神永遠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