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開展勞動教育是實現大學生“三全育人”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在開展技能提升活動的同時,把勞動教育融入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目前,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勞動實踐周。學校把勞動納入教育實踐環節,配備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根據學生性別和人數進行統籌分配,將學生分成多個勞動小分隊,并前往具體場所開展勞動活動。
勞動小分隊承擔的勞動內容主要有校園公共區域、辦公場所的環境保潔,學生事務辦理及學生文明行為督導等。學生完成勞動任務后,會獲得相應學分。每個勞動小分隊都配有“專業師傅”,如行政教師、保潔員工等,負責對學生的勞動過程進行指導和考核。
如保潔員工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大面積的路面保潔、如何使用較大的勞動工具、如何開展垃圾分類、如何進行垃圾袋裝等。這種具體的勞動體驗對于培養學生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養成較好的衛生習慣以及責任心和感恩之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這種勞動形式存在教育內容以及考核無標準的問題,往往是“差不多”即可,無學分區別,亦無評選勞動先進個人等激勵措施。長此以往,這種流于形式的勞動將有違勞動教育的初心。
現今的高校專業設置會根據地方需求不斷進行調整,尤其是高職院校在設置課程教學內容及上課方式時,傾向于以社會為“課堂”的上課方式。目前,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進行了學制改革,由原來的“2.5+0.5”學制模式逐漸轉變“2+1”學制。縮短學生在校時間,延長在企業、社會中的學習時間,讓學生通過勞動活動這種零距離的學習方式增長知識、增強見識。如某高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校內學習基礎的專業知識后直接到酒店“上課”,體驗勞動的艱辛。
校內專業指導教師和校外的酒店工作人員同時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提高實際工作與專業的吻合度,也讓學生在校外勞動實踐中學習更多本領,鍛煉專業技能、身心素質等;又如體育服務專業也打破常規,將課堂拉到校外,學校根據專業和崗位要求,讓學生服務賽項、服務社區,學生通過這種流動“上課”的方式接受專業知識,汲取勞動帶來的新知識。
但是,部分實習單位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存在重勞動、輕技能的現象,專業指導教師既要兼顧校內教學,還要身兼數職,導致校外“上課”的學生缺乏專業性、系統性指導。在高校,大部分學生均能認識到勞動活動的重要性,他們會在學業之余到校園內外尋找各種兼職工作,希望以此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質量,積累知識和社會工作經驗。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兼職的類型日趨多樣化。校內兼職由以往的整理圖書、擺放車輛、衛生保潔等大眾化工作變成了現如今的新媒體技術、圖片設計、形象設計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而校外兼職則由原來的家教、發傳單、品牌促銷、服務員等轉變為線上家教、視頻錄音、網絡客服等。
這些有報酬的勞動式學習既能讓學生了解前沿的市場潮流,掌握專業領域的工作理念,還能獲得很好的工作經驗,為就業打下基礎。這種兼職式的勞動方式可以讓學生增強感恩意識、節約意識和大局意識,還能使其在勞動中成長,很受學生青睞。但是,這種兼職往往容易消耗過多的精力,影響學業,甚至使學生過早地產生拜金主義思想,形成錯誤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