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爭做大先生,奮斗進步新征程
白海琳
教育是國家和政府的重要事業,它的核心任務在于確定培養目標,并確定如何培養這些目標。教育是國家發展壯大的重要支柱。“素質教育無疑是一座大國發展的基礎,它影響著一個民族的興旺興旺,一座大國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它的教育水平。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強調,”素質教育“對于促進中華民族的巨大振興有著重大的意義。自黨的十八大開始,以習近平主席總書記領導同志為主要內核的中共中央深深意識到,要促進中華民族的巨大振興,就要始終把素質教育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首位,并且在黨的二十大匯報中重新提出了”實施教育強國“的重要論斷和決策,這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既已選擇師范專業,立志成為一名教師,那就要把自己的光和熱都傾灑在祖國的教育事業中,立志爭做大先生,奮斗進步新征程。
在中國,“先生”這兩個字代表著對他人的尊重,古代稱別人為“先生”,意味著向他人學習,以達到先進的水平,作為師者。“大先生”更是對有德業者的尊稱。《禮記曲禮》中就有一句“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老師,對老師要恭敬。
先生之大,在于“德”,“師也者,教之以事德而喻諸也。”
應對學生時,身為人師的這顆心告訴我們:堅持,不要放下!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每一顆草都有泛綠的時候。堅持,用愛去寬容他們,呵護他們,賦予他們怒放的生命。堅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取得學生的信任,激起他們的情感浪花,塑造他們高貴的靈魂。應對社會,當越來越多的人對金錢趨之若鶩,我們仍選取堅持,堅持捍衛教育這片凈土,堅守“教師”這個字眼的神圣,因為生命的好處遠不止功利。 應對我們學校的現狀,我們選取堅持,堅持付出,堅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堅持學習,堅持改革,這是時代的召喚,更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
先生之大,在于“仁”,“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何謂“仁愛”?
作為“仁愛之師”的一員,我們應當堅持"愛"的精神,以寬仁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投入到我們的工作中,并且要擁抱博愛的精神,去接受和理解每一個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蘇聯教育大師贊科夫曾經指出:“作為一名老師,最關鍵的品質就是要充滿愛意地去愛護每一個孩子。
冰心曾經說過:“擁抱仁慈,就擁抱所有,擁抱仁慈,就擁抱教育。”在當今社會,弘揚高尚師德,擁抱仁慈,做一名仁慈的好老師,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中變得尤為重要。“仁愛之師”懂得關心和照顧學生,會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過錯,幫助學生成長,樂于與學生共同成長。
先生之大,在于“獻”,“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身為教師應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就像張桂梅老師,她沒有去思考,去計較幫助女童是誰的責任,而是主動開啟奉獻之旅。正是因為有了張老師用于擔責的堅守,才會有孩子們離開大山的希望和可能。如果沒有張桂梅堅守大山深處,又怎么會有2000多名女孩的求學坦途?又怎么會有2000多個家庭命運的改變?她不懼碾作塵,向世界表達倔強。她播種希望,用行動書寫著大愛、責任與擔當。
雅斯貝爾斯曾經指出,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 ,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積。 如今,雖然我們擁有了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資源,但“靈魂”仍然是一個寶貴的財富,它讓我們能夠深刻地體會到“靈魂”所傳達的價值觀,讓我們能夠真正地理解他們的價值,讓我們能夠真正地去愛他們。在“幸福”中,作者提倡的精神上的教育,旨在通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精神素質,讓他們擁有更高層次的人格和價值觀,從而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只有通過充滿愛意的方式,才能讓“幸福”的精神真正被人所接受,并且被人所珍視。
教育是一種滋養、激勵、引導、培養的過程,它不是一種強加的壓力,而是一種溫暖的滋養, 不是一種強加的懲罰,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發展,不是一種刻板的訓練,而是一種培養個性、培養情操、培養意志、培養知識、培養能力的綜合性發展… 教師的人格魅力、 寬容博愛和深厚的學識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它們不僅能夠深刻地影響學生的思維,還能夠激勵學生去探索、創新,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從而實現教師的最大價值。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既要學習高超的知識,也要樹立良好的榜樣。站在教書育人的講臺上,我們要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理念傳承給學生,讓他們的道德基因得到傳承。因此,師德不僅僅是一種傳授知識的方式,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一種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文化素養的體現!它需要我們努力去培養、傳授,更需要每一位教師的自覺努力去實踐!所以,堅定內心信念,立志爭做大先生,奮斗進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