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華中農業大學何可教授應邀為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師生作《以新質生產力助推“雙碳”目標下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學術講座。講座由經濟學院院長劉輝教授主持,學院部分師生參加。
會上,何可首先從碳是生命體的核心元素的基本事實引出了碳循環的概念,并講述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科學內涵與重要意義,碳達峰、碳中和與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相契合,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接著,何可講述了農業與“雙碳”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我國農業的碳排放呈現出明顯上升的態勢,正日益成為影響“雙碳”目標實現的障礙因素;另一方面,農業具有碳匯功能,而碳匯能夠降低實現碳中和的社會成本,促進“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隨后,何可強調了“雙碳”目標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傳統農業多以產量為導向,重在實現增產目標,但粗放型生產方式導致了農業生產的高排放、高污染、高損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此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育不足、競爭不足等問題也對農業制度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具有綠色低碳理念、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農業人才也是值得深思的重要問題。同時,何可敘述了“雙碳”目標下農業發展面臨挑戰的原因。他通過生活中的案例講述了自己對產權概念及意義的理解,他認為碳排放權意味著發展權,“雙碳”問題有著產權不明晰、外部性的難點。在傳統市場上,開展綠色低碳農業生產的個人、家庭或企業所獲得的邊際私人收益要低于邊際社會收益,這也為農業發展帶來了挑戰。最后,何可講述了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對策。為了促進“雙碳”目標的盡早實現,我們要強化科技創新,將“低碳+”融入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強化制度創新,構建“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的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機制;強化組織創新,將農業卷入報酬遞增的分工經濟;強化教育創新,構建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國民教育體系。講座尾聲,何可鼓勵大家有一份光發一份熱,積極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劉輝對本次學術講座作出總結,他表示本次講座立足于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研究視角,揭示了農業碳排放對“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性,加深師生們對碳排放問題的理論認識。與會師生紛紛表示,本次專題講座不僅開拓了對農業綠色發展研究的視野,對農業發展和“雙碳”目標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