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對“三農”這一重中之重工作提出的目標要求,更是黨中央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的道路方向。為更好的理解產業振興和鄉村振興的關系,7月23日,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來到濱州市沾化區大高鎮實地調研當地村民對漁網產業和冬棗種植產業與生態化發展的認識。

圖為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在河東李家村調研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輝 供圖
大高鎮河東李家村的漁網生產已有60多年的歷史,從最初的傳統編織手拋網,發展到如今能夠生產美式手拋網、粘網等30多種漁網,并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制。這一產業不僅帶動了本村的經濟發展,還輻射至周邊村落和鄉鎮,成為區域性的支柱產業。

圖為河東李家村漁網產業的組成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寶昆 供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高鎮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利用電商平臺和直播帶貨的方式拓寬漁網銷路。從種類到品質,再到撒網技術,全程細致講解,提供了良好的服務體驗。這一舉措不僅解決了銷路問題,還極大地提升了漁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左圖為河東李家村從事漁網產業年齡組成
右圖為河東李家村漁網銷售額占比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姜夢瑤 供圖
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來到大高鎮許坡村通過調查問卷和采訪冬棗生態園負責人的方式,調研冬棗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的平衡發展關系。
實踐團來到許坡村展開調研。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總結分析,冬棗產業在引進新技術、擴大種植規模、建設智能溫室等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然而,農戶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問題,且從金融機構獲取貸款的難度較大。一方面,金融機構對農業貸款的審批較為嚴格,另一方面,農戶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擔保措施,導致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韓玉萱 供圖
產業振興在鄉村振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實現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石,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動力,也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徑。產業振興與生態平衡并駕齊驅,在黨的光輝引領下,鑄就產業綠意盎然、生態經濟共榮的鄉村振興華章,助力農業強國夢,共繪民族復興輝煌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