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心聚力,筑夢黃河”實踐團沿黃探秘:讓建筑與生態共繪黃河新圖景
為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山東理工大學“砼心聚力筑夢黃河”實踐團聚焦建筑領域再生混凝土利用與固廢處理,于7月11日至20日在淄博、濟寧、東營、濟南四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結合建筑工程專業特點,探索生態保護與行業實踐的結合路徑,以專業實踐為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貢獻力量。
厲兵秣馬:扎實籌備筑牢實踐根基
“用專業學識丈量黃河生態,以實踐行動詮釋青年擔當。”實踐團籌備階段,團隊便展現出嚴謹務實的作風。來自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地理空間信息工程等多領域的20余名成員明確分工:技術組專攻再生混凝土技術調研方案,調研組設計生態民生關聯問卷,外聯組逐一對接4地市12個調研點。團隊不僅完成了萬余字的策劃書和調研大綱,更在6月26日學院動員會上,認真聆聽了“將論文寫在黃河岸邊”的囑托,為實踐精準推進筑牢思想與行動根基。
工地探秘:解碼建筑材料的“循環密碼”
7月11日,實踐團首站走進淄博中建八局項目工地。在轟鳴的施工場地上,成員們近距離觀察再生混凝土從廢料破碎、配比攪拌到澆筑成型的全流程,樣板房內展示的再生骨料墻體、再生混凝土預制構件讓理論認知變得觸手可及。項目技術負責人的介紹,讓成員們對“變廢為寶”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座談會上,針對再生混凝土強度波動、成本控制等技術難點的深入探討,為團隊后續研究收集了寶貴的一線數據。

7月13日,高青天鵝湖省級濕地公園的蘆葦蕩間留下了實踐團的足跡。成員們實地考察了濕地凈化黃河水質、涵養生態的功能后,向周邊村民發放了200余份問卷。“這幾年黃河水變清了,來濕地公園的游客多了,俺家開的農家樂收入翻了番!”村民王大媽的話道出了生態改善與民生增收的緊密關聯。問卷結果顯示,85%的居民能清晰說出3項以上黃河生態保護措施,生態保護的理念已悄然融入沿黃百姓的日常生活。
雙城調研:架起環保工程與民生需求的橋梁
7月14日,濟南長清區之行中,上午探訪城投排水集團工地學習先進技術,下午,成員們走訪了拆遷安置區,“我們最關心建筑垃圾能不能再利用,要是新房能用本地再生材料蓋,既環保又省錢。”居民李大爺的訴求,讓團隊深刻認識到環保工程需更貼近民生需求。

基層尋策:見證黃河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實踐
7月16日,東營李鵲鎮的調研中,團隊在鎮委員會黨校與負責人深入交流,詳細了解當地生態修復、污染防治等舉措及成效,直觀感受到基層在黃河治理中從政策落地到民生改善的具體實踐,凸顯了基層工作的落實價值。
7月17日,在東營市河口區新戶鎮,實踐團了解當地黃河保護舉措,結合檔案館資料與黨史研究中心介紹,梳理黃河治理歷史脈絡與文化傳承,豐富了對黃河生態保護的認知維度。
企業問道:探尋綠色建材的產業創新路徑
7月18日,實踐團赴濟寧市汶上縣,探訪兩家建材企業,觀摩新型混凝土智能化生產線及研發中心,了解新型環保建材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探尋綠色建筑助力黃河流域發展的路徑。
此次沿黃實踐,實踐團累計行程1200余公里,收集一手數據300余組,形成調研報告5萬余字。成員們不僅將再生混凝土技術、固廢處理方案等專業知識與黃河生態保護深度結合,更在與基層干部、村民、工程師的交流中,讀懂了“黃河寧,天下平”的深刻內涵。“未來,我們將帶著實踐成果回到課堂,讓專業學習更貼近國家需求,用青春力量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實踐團團長的話,道出了全體成員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