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另一張成績單:在志愿服務中書寫別樣年華
當我們將目光從書本、課堂和實驗室暫時移開,投向大學校園里那些更為廣闊和生動的角落時,會發現有這樣一群身影:他們或許手持垃圾袋,彎腰于校園的某個角落;或許肩扛相機,奔跑在運動會和講座的第一線;又或許身著亮眼馬甲,守候在馬拉松賽道的盡頭。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愿者。這份看似“額外”的付出,正悄然為他們書寫著一份關于成長、責任與連接的獨特成績單。
**一、清潔行動:為校園“美容”,亦為心靈“除塵”**
周六的清晨,當大多數同學還沉浸在周末的睡夢中,一群“校園美容師”已經集結。他們的任務很簡單:清理教學樓后、林蔭道旁被忽略的衛生死角。
起初,這或許只是一次為了綜合測評加分的活動。但當他們真正彎下腰,拾起那些被隨意丟棄的塑料瓶、包裝紙,親手讓一片凌亂的角落恢復整潔時,一種微妙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生物學院的李同學說:“以前覺得掃地是件小事,但親手做完后,再看到有人想隨手扔垃圾,會忍不住想上前提醒。這種對環境的‘疼惜感’,是課堂上無法學到的。”
這不僅僅是一次體力勞動,更是一場身體力行的公德教育。它讓“愛護環境”從一個空洞的口號,變成了指尖觸碰到的真實。在為校園“美容”的同時,他們也在為自己的責任感與公民意識“除塵”。
**二、光影捕手:在鏡頭之后,讀懂臺前與幕后**
在運動會的賽場上,有奮力拼搏的運動員;在名家講座的現場,有侃侃而談的學者。而在他們身邊,總有一群默默無聞的“光影捕手”——學生攝影師。
為了抓拍百米沖刺的沖刺瞬間,他們需要提前蹲點,調整焦距;為了記錄講座嘉賓的精彩神態,他們需要全程凝神,尋找最佳角度。這份工作,考驗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耐心、預判和對瞬間的敏感。
新聞系的王同學是校記者團的骨干,他的電腦里存著數萬張活動照片。“外人看到的是精彩的照片,但我看到的,是運動員沖線后激動的淚水,是工作人員奔波的身影,是聽眾們專注的眼神。”他感慨道,“我的鏡頭告訴我,每一場精彩活動的背后,都是無數人努力的合集。我雖然不在臺前,卻通過鏡頭,更深地融入了這場盛會,讀懂了什么是團隊,什么是奉獻。”
**三、賽道守護者:于奉獻之處,見證堅持與城市脈搏**
如果說校園內的志愿服務是“小家碧玉”,那么城市馬拉松志愿者則是“大開大合”。凌晨四點集結,在寒風中布置補給站,一遍遍重復著“加油,你是最棒的!”……這份工作沒有報酬,且異常辛苦。
然而,當第一位選手從眼前跑過,當看到白發蒼蒼的老者依然步伐堅定,當看到視障跑者在陪跑員的引導下并肩前行,當選手接過你遞的水,投來一個感激的眼神時,所有的疲憊都會化為巨大的感動與能量。
經濟學院的張同學在擔任完馬拉松志愿者后,在朋友圈寫道:“今天,我沒有跑一步,卻感覺筋疲力盡;我沒有贏得任何獎牌,卻感覺收獲滿滿。我守護的不僅是賽道,更是無數奔跑的夢想。我看到的不僅是比賽,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與溫情。”這份經歷,讓他們跳出了象牙塔的方寸之地,與更廣闊的社會脈搏同頻共振。
**結語:志愿服務的價值——連接、成長與自我實現**
清理垃圾、拍攝活動、服務賽事,這些看似平凡甚至瑣碎的志愿服務,其意義遠不止于“做好事”。它們是大學生連接校園與社會的橋梁,是理論知識之外的實踐課堂,更是自我發現與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在這些活動中,他們學會了合作與溝通,培養了同理心與責任感,并在奉獻中確認了自身的力量。這份獨特的“成績單”,不會記錄在官方的GPA里,卻會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品格與記憶中,成為他們走向社會時最寶貴的精神行囊。青春,不僅應在考場和圖書館里綻放光芒,也應在這些無私的奉獻中,變得更加豐盈、厚重而完整。
來源:趙02 劉yn
發布時間:2025-10-2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