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企最大的特點是穩定,穩定就意味著工資增長幅度不大。剛進公司,國企的同學相對于私企的同學工資要高一點,但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私企員工的工資增長幅度可能遠高于國企員工,幾個同學聚在一起,一對比,差距就出現了,有對比就有傷害,年輕人都是不甘于落于人后的,有些就離開了。
2.國企晉升難度大于私企。在國企,能力可能不是晉升的第一要素,有些人能力差一點,但能說會道,會來事,領導同事都相處的很好,群眾基礎也好,晉升的時候,有能力的不一定拼的過會來事的。另外,國企里面關系復雜,關系戶多,同等條件下,你說誰能上?
3.現在有些國企,忙到你懷疑人生,什么喝茶看報過一天都是胡扯,每天加班加到吐,還沒有加班費,年輕人真不一定能忍受。
4.一線城市機會多,國企并不是最優選項,尤其是互聯網行業,高薪,多金,哪家公司獲得了多少億融資,哪家公司開始IPO了,哪些人成為了百萬,千萬富翁了,…自媒體如此發達,在你眼前閃現的都是機遇和財富以及一夜暴富的故事,誰不想成為故事的主角?
5.年輕人都有一顆拼搏的心,想走,無非是不滿足;躁動,無非是理想與現實不匹配,財與能不匹配;離開,最終無非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未來。
國企、尤其是央企,目前就是一個圍城,外面的想進去,里面的想出來;想進去的難度很大,想出來的猶豫不決;留住的都是很難在外闖蕩的,在外闖蕩成功的沒有一個想進去;進進出出雖然很多,來來往往并沒有多少讓人留下記憶的東西。
對國企來說,能夠吸引年輕人的,還是一個身份。不講究身份的年輕人,大多不會到國企去工作。因為,與民企相比,國企仍然執行的是論資排輩,是行政機關的影子。只有民企,才是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
喜歡到國企工作的人,大都是觀念還沒有解放,特別是受父母思想影響比較大的人;蛘呤菍ψ约翰惶孕诺娜,真正自信者,一般都選擇適合自己的民企,而不會考慮受到體制影響的國企。國企的優越性,已經在改革中消失殆盡。如果真的想干一番事業,還是到民企。
不過,國企也在改革,改革后的國企,還是有新的發展空間的,也是能夠讓年輕人有新的成長空間的。
畢業后進入某國企,工作兩年后辭職。說說自己的辭職原因,公司屬于施工企業,項目遍布全國各地,當然直接結果就是離家較遠。說說所在國企的工作氛圍與工作環境。項目是一大型火車站,后期獲得魯班獎。項目直屬領導和同事處起來非常愉快,雖然在施工單位,但偶爾也會打場籃球,運動一番,薪資待遇轉正后也較實習期會有大幅提升,公司發展機遇也不錯?晌疫是辭職了,因為女友在異地他鄉,辭職的時候,想想自己想的還是比較簡單,覺得就是換家單位,只要收入還不錯就行,可實際工作了幾年,還是對原來的單位,原來的同事念念不忘,F在雖然在私企工作的也很好,可對國企還是有一份期待。所以說,個人覺得,在國企,在私企都差不多,個有利弊,雖然現在的國企不能再說鐵飯碗,但是大型國企對未來而言,還是一份不錯的小保障,當然國企里面說會涉及到有關系才能升職什么的,其實私企又何嘗不涉及呢?私企更多的是個人能力的需求,要想好的發展,沒有能力,在私企想發展好不太容易。所以個人覺得,無論私企,國企都像圍城一樣,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所以,出來還是進去,自己決定,自己選擇,現在的就業不是一錘子買賣,自由,靈活,流動,一定是未來的主旋律。
如果你去問出生在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以前的父母們,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未來理想的工作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上班,會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答案呢?醫生、老師、國企、公務員,或許無外乎是這幾個答案吧,這些工作意味著穩定,家長們最大的心愿不是自己的子女一定要有多么大的成就,而是穩定安全地過一生。
現代年輕人的想法大多就不是如此了,社會在進步,科技的進步更是飛快,互聯網時代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了挑戰,父母耳提面命的早以不能滿足他們對新奇事物求知欲和好奇心。
因為家長們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論調,孩子們就得從小學開始上各種實習班,興趣班,初中高中要沖刺名校、實驗班,孩子們活得很累,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但生活就像一片湖水平靜,沒有波瀾。
國企是一種怎么樣的存在呢?最大的特點應該就是穩定了,安定的生活,按部就班的工作,雙休、法定節假日,很安逸,很舒適。但經過大學四年洗禮,而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想要的卻恰恰不是這些,活力與朝氣讓他們與那樣枯燥乏味的工作環境格格不入。
好不容易出了大學的校門,終于可以放飛自我了,卻又被告訴他未來的一生就將過著這樣的生活。沒有波瀾,也許一生都從事著同一種生活,私企和外企就不一樣了,他們會告訴你,好好干,過兩年給你個經理當當,時不時的,還會打點雞血,來碗心靈雞湯什么的。說實話,這是有畫大餅的嫌疑的,但如果你是有真本事的人,這些卻都是可能的,但如果是在國企,這些想都不要想。其中緣由,大家都知道,毋用多說。
因此,如果是抱著這樣的心態的,當然是要遠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