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剛,從賣書籍、特產代理到自創品牌開公司,走出了自己的大學生創業路。
雷剛初次接觸創業,是在高三畢業后的夏天。聽說在重郵上學的朋友組了一個創業團隊,想著放暑假沒事,就跟他們到萬達廣場周邊的快餐店里拉贊助,由于初次涉商沒經驗,最后一筆贊助費也沒拉到。
但正是這一次的參與,點燃了雷剛心中的創業夢。大學開學后,雷剛果斷拿出5600元的新生獎學金,到一家批發書城進了5000元的輔導書。進行各種宣傳,以低于周邊書店的價格賣出一個星期賺了500多元。
大一下學期,學校舉辦創業大賽,學生自組團隊推銷什錦盒,銷售數量最多的隊伍即勝出。比賽共七天,因只參加了前面四天,最后,團隊以銷售出50盒的成績獲得第四名。大二開學前一周,通過介紹,雷剛取得了紡織品在西政的校園代理權。雷剛先招了12個代理人,然后組建了六七人的銷售團隊。雷剛說,他們當時就像打游擊戰一樣,在樓道擺攤、發傳單、進群宣傳、“掃蕩”寢室,能想的招兒全用上了。埋頭苦干了3天,最終賣出150套棉被。嘗到甜頭后,大三開學后,雷剛繼續接手該品牌在渝北區的校園代理,這一次,他把學費和生活費一塊給賺齊了,共約2萬元。
留意到學生群體對寢飾市場的巨大需求后,同年2月,雷剛和朋友在沙坪壩區注冊了一家重慶樂業居家紡有限公司,以銷售6件套學生棉被為主。并選定了貨源合作商家。前半個月的營業額達到200萬元。他還另外投資,在學校周邊開了一家200平方米的休閑吧。
從雷剛的創業經歷來看,他可以算得上是在校大學生中的“創業牛人”。雷剛抓住了近年來國內各大高校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天時、瞄準了校內大學生剛性需求的地利,以及快速組建創業團隊的人和,再加上自身具有的“天賦”。
創業首先應該弄清楚四個問題,一是想不想創業,二是該不該創業,三是能不能創業,四是萬一失敗了自己能不能承擔其后果。膽子較大、臉皮較厚、心腸較硬、關系較好以及意志比較頑強者更適合創業,反之最好選擇就業。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