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大眾創業風潮最火熱的時候,各種奇思妙想充斥眼球。北大畢業生鄒子龍不遠千里來到珠海創業,但他不談“互聯網+”,也不步雷軍從珠海走向世界的后塵,而是鉆進遠離市區的三灶鎮欖坑村種地,創辦“綠手指份額農園”(下稱“綠手指”)。
鄒子龍說,“綠手指”是“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城市居民按需落訂,然后預付全部費用,農園聘請當地農民按訂單種地。生產者承諾不使用化肥、農藥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消費者則要與生產者共同分擔種植中的減產風險。
他選擇珠海創業,看重的是這里生態環境好,移民城市消費者素質較高,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他在2010年本科畢業后創辦“綠手指”,但真正投入運營是在2013年研究生畢業之后。日前他告訴記者,除了三灶之外,平沙新農園剛剛投入使用不久,“綠手指”規模越來越大。
什么樣的年輕人會作出這樣的選擇?鄒子龍2007年考入人民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10年,他又考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本科雙學位,師從時任世界銀行副行長的林毅夫學習發展經濟學,創辦“社區支持農業(CSA)”項目的想法即來源于此。鄒子龍2012年作為優秀學生代表獲得了習近平總書記接見,總書記勉勵他“農業創業大有可為”,又再一次激勵了鄒子龍堅持的信心。
所謂CSA,全稱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社區支持農業),上世紀70年代在歐洲、日本和臺灣頗受熱捧。在鄒子龍的農園,市民提前半年或一年預付買菜費用,鄒子龍的團隊負責種植,每周按固定時間上門給客戶配送當季蔬菜。農園不使用化肥和農藥,既保證市民吃上健康食物,也保護土地不受污染。
這樣,市民和有機農場或農民建起了直接聯系,省去批發商和超市這樣的中間環節,市民能以較低價格吃上有機蔬菜,并且很直觀地知道每一棵菜是誰種的。“共擔風險,是說比如遭遇臺風等不可抗力導致當季蔬菜損毀,農園不用退錢。”鄒子龍說。
“綠手指”提供4斤單人(配送到家3868元/年)、6斤三口之家(配送到家5336元/年)和9斤五口之家(配送到家7544元/年)三種套餐。每次配送到會員手里會有5種至8種當地應季的蔬菜,一般每周送兩次份額產品。
有機蔬菜不使用任何農藥和化肥,生長問題全靠農園里上百只雞鴨、十幾只小豬和牛解決。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個循環系統:爛菜葉用來喂雞鴨和豬,動物糞便又可以用來堆肥,加上使用山泉水灌溉,“綠手指”希望使用有機循環的方式生產。
但是現實很殘酷。
首先就是錢。鄒子龍說,由于農業項目效益不穩定,很難得到風險投資的青睞。2013年,“綠手指”遭遇資金周轉困難,最終靠認同“綠手指”理念的核心會員注資30萬元,才渡過難關。如今,“綠手指”的投資主要靠收益再投資、消費者股東和政府的支持,2013年至今總投入已逾800萬元。
認證也不容易。有機食品認證一般采取“一品一季一認證”的模式,但農園生產的當季蔬菜多達數十種,每種規模并不大,“一品一季一認證”很難實現。
價格高、賣相差是有機蔬菜的“特色”。“綠手指”長期份額訂購每斤蔬菜6元左右,散單價格更高。這種售價雖比超市有機蔬菜便宜,但還是普通菜價的三倍左右。而且由于不是每天配送,蔬菜新鮮度比不上市場,菜葉上蟲眼比較多。
不用農藥又讓蔬菜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大大降低。鄒子龍培育的一批大白菜,曾遭遇一種當地稱作“跳蚤蟲”的昆蟲大規模侵襲。他們用中草藥熬成湯噴在菜葉上,效果不明顯。他們仍然堅持有機防治而不用殺蟲藥,結果大白菜全部被蟲子吃光。
2012年7月,一場臺風曾讓農場遭遇了重創。鄒子龍說,當時數十畝菜地初具規模,應季蔬菜長勢喜人。但猛烈的臺風將菜地席卷一空,許多菜被連根拔起,“什么都沒有了”。
為什么還要做CSA?
在田間揮汗如雨的鄒子龍說,“為什么農村的土地、農村的勞動力一直在流失?因為長期以來農業是一個弱勢行業,農產品價格低,勞動不被尊重。”鄒子龍認為,他和同伴的努力,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和資本回流農村。鄒子龍設想,如果一個農戶對接25戶城市居民,為他們生產一年生活所需的有機蔬菜,這個農戶就有十多萬元的收入。“農民通過傳統耕作方式也能賺到錢,城市居民則吃上了有機食品。通過傳統耕種,農村和城市實現了平等交流,同時農田也得到了保護。”
對于加入“綠手指”另一個大學生黃嫦仙來說,選擇綠手指是因為心里有一個“農夫夢”。她在博客里寫道:“在這里的生活充實且愜意……有時聽著靜靜的風聲心里就充滿了感動;有時跟小動物聊聊天,打鬧打鬧……”她希望自己的頭腦和身體不被欲望支配。
更重要的是,“綠手指”正悄然激活一個被隱藏的消費市場。往年,不少城市居民為了吃到滿意的蔬菜,喜歡在農村偷偷“承包”一片又一片的田地,請農民種菜和養雞,每月再定時從市區的家里前往收貨。但是這種方式往往沒有保障,溝通成本也很高。“綠手指”的模式恰好契合并壯大了這個市場需求。從2013至今,“綠手指”走過最初的困境,耕種面積已有80畝,有200戶家庭預付份額費用成為訂戶。在距離三灶鎮不遠的平沙鎮大虎村,魚塘、有機蔬菜種植區、水果種植區、生態林初見雛形,這是“綠手指”2015年春節新建的第二個農園。這個200多畝的新農園,旨在滿足新增長的500戶訂單需求。
農場對現代大學生吸引力與日俱增。現在,綠手指一共接納了12名大學畢業生。湖北人劉宇2011年從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畢業,畢業那年夏天,他獨自一人去新西蘭打工旅游,農場、葡萄園、蘆筍園都留有他的足跡。他原本打算回國自己開一個農場,后來遇到了綠手指,便毫不猶豫地加入。單純地因為“向往這種生活”,來自甘肅岷縣的代飛大膽地拋棄臺山核電站優厚的工作,也加入了“綠手指”。
銷售額超百萬元
度過2013年生存危機后,“綠手指”得到了政府的扶持。2013年至2014年,平沙鎮和三灶鎮先后幫綠手指簽訂了穩定的土地使用合同,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給綠手指劃撥了100萬元菜籃子工程專項扶持資金。“我們深懷感激。”鄒子龍說,珠海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幫助“綠手指”解決了土地和資金兩個最重要的后續難題。
2013年12月,“綠手指”在南夏商業街開設了第一家直營店。店鋪一側擺著新鮮蔬菜,另一側放著農副產品。在這家直營店,只能買到應季蔬菜。不過銷售情況還算理想。剛開業時,每天營業額能有兩三千元。目前,經過一年多的經營,農場一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100萬元,終于小有盈余了。
現在,在“綠手指”的帶動下,南橋公社、珠海自耕農、北師大幾畝地農場、彩虹花房、綠林農場等珠海本地CSA農場相繼建立。看到這個現象,“綠手指”正在牽頭籌備“珠海社區支持農業宅配合作社”,更好地掙錢,也更好地推廣CSA理念。
在珠海之外,曾經加入“綠手指”的志愿者以及不少在此參加過實習計劃的年輕人,則把從“綠手指”學習到的CSA模式帶回自己家鄉,開辦了自己的有機農場。截至目前,“綠手指”培養出來的年輕人已在湛江、廣州、深圳甚至湖南、廣西等地開辦了十多家CSA模式有機農場。
建議建立新型合作社
第三方點評
“綠手指份額農園”類似電子商務的C2B(customers to business,消費者對企業)模式,先有消費者提出需求,作為“生產企業”的綠手指再進行定制化生產。這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對于珠海的市民而言,消除了過往農產品從農戶到收購商再到超市的流程,直接實現了定制化的種植。“綠手指”以消費者共擔風險的方式,換取農民不使用化肥、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承諾。一方面,不論雙方最終能否真的形成這樣的共識,其消費體驗都不好;另一方面,珠海因其特殊的城市特質(20年不間斷地生態環保宣傳讓此理念深入人心、移民城市市民綜合素質較高)為“綠手指”提供了市場,但是在全國范圍,甚至全省范圍內都不具備太大的可復制性。因此,以保險方式保障農產品歉收時農戶的利益不受損,而不是消費者承擔風險,能讓消費者有更好的消費體驗,也更有市場。
“綠手指”正在牽頭籌備“珠海社區支持農業宅配合作社”,建議利用參與方均為創業大學生的年齡和知識優勢,建立與傳統合作社截然不同的新型農業合作社,讓農業合作社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手段和金融手段,將集約發展的效益最大化。
——暨南大學創業學院互聯網創新研究所所長湯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