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過帶團隊創業的經驗,如果創業者沒有出色的溝通和交際能力,不但打不開市場,還帶不好團隊。”河南工業大學KAB創業俱樂部主席陳孟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剛開始創業時,團隊有激情,但他沒有注意與團隊成員多溝通,在激情燃燒殆盡之后,再溝通時團隊成員之間就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7月15日,2013年大學生KAB創業俱樂部主席暑期訓練營在北京開營,中國青年報記者針對參加訓練營的創業大學生做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關于自主創業大學生最需要具備的素質,80。9%的受訪者認為是“出色的溝通及交際能力”,69%的人認為是“優秀的管理及領導藝術”,64。3%的人認為是“強烈的挑戰精神”,55。9%的人選擇了“良好的社會關系”。
KAB創業教育(中國)研究所副所長劉帆認為,創業者需要具備的這些素質是互相聯系的,出色的溝通及交際能力才能夠帶來更多的人脈資源,也就是良好的社會關系,有了人脈資源就可能獲得更多的創業啟動資金。
在校生創業最關注資金扶持政策
“我們項目的啟動資金很少,而且沒有注冊公司,所以也沒有查詢相關的優惠政策。”延邊大學的王鑫鵬說,他在校園里做了一份廣告期刊,主要刊登送餐廣告。對于獲得優惠政策的渠道,王鑫鵬表示,他只是收到過一本當地就業主管部門印發的小冊子,“里面有關于貸款優惠政策的介紹”。
對于優惠政策,浙江科技學院的俞佳輝則表示比較關注,他知道杭州市政府有專門針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大學生創業可以享受稅收減免、資金扶持等,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可以簡化程序”。據他觀察,杭州的創業園比較多,優秀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入駐創業園都可以得到扶持。
江蘇淮陰師范學院的王建勇切實感受到了政策扶持的實惠。他在學校里做紫砂壺的禮品定制生意,學校孵化園為他提供了店面,并且免房租免水電費,一個月能夠節省2000多元的開支。
調查顯示,對于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大家關注最多的是資金扶持,占受訪者的85。7%,其他依次是稅收減免(76。2%)、場地支持(66。7%)、工商注冊(46。4%)、自主創業證(26。2%)。很多大學生并不了解自主創業證的來歷,劉帆認為這是由于自主創業證主要針對大四畢業生,此次受訪創業大學生都處于大二、大三的學習階段。劉帆也指出:“其實對于真正的創業者來說,錢不應該是問題,項目本身更重要,只要是好項目一定能吸引來資金。”
在校大學生通過哪些渠道來了解優惠政策?俞佳輝表示,主要是通過關注創業網站。調查顯示,60。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是“學校老師介紹”,15%的人通過“身邊的創業者介紹”,13。8%的人是通過“媒體介紹”,10。5%的人通過“從政府部門獲得信息”。
四川大學KAB創業俱樂部主席彭麗因為在學校團委工作過,所以對創業扶持政策的了解比較多。她表示,前幾天還參加了一個培訓班,“是成都市工商局和高新創業園針對創業者舉辦的,主要講解創業者辦理工商登記怎樣簡化流程”。
缺乏資金是在校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主因
“我們開始就覺得西安的教育機構特別火,但這些機構水平良莠不齊,差價比較大,中間有很多水分。”為了“擠掉”一部分水分,西安交通大學的孟浩和同學開辦了一家針對中學生數理化補習的培訓班。結果這些大學生發現,水分并不是那么容易擠掉,孟浩說:“很多教育機構都是和學校老師有聯系,老師給他們帶來生源,而我們招生不行。”由于缺乏經驗,孟浩和同學的第一次創業實踐就這樣失敗了。
陳孟坷當初與團隊經營的是自行車租賃項目,因為與其合作的幾位同學理念不同,最終導致散伙。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資金,占受訪者的45。2%,其次是經驗欠缺,占19%,再次是個人能力問題,占12%,其他依次為合伙人關系破裂(8。3%)、經濟大環境影響(8。3%)、家庭因素(3。6%)、法律問題(3。6%)。
大學生創業選擇合作伙伴的范圍比較窄,往往是身邊的同學或同寢室的室友。彭麗就是被別人拉“入伙”的。一個海歸要建一家專賣進口食品的電子商務網站,主要銷售對象為白領和大學生,為了擴大銷量,他主動拉彭麗加入團隊,負責開拓校園市場,但這個電商網站只堅持了8個月就關閉了。彭麗表示,“主要是錢燒不起了”,電子商務網站需要不斷投錢,作為在校大學生她拿不到太多投資,在投入3萬多元后,她沒有信心繼續做下去。
七成創業者認為最大的困難是缺經驗
團隊的經驗和能力不夠也是彭麗總結出來的另一個失敗原因。她說,“我們設想這個項目前景不錯,沒有市場調研,只是隨機問了一些朋友。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把所有辦法都想盡了,感覺還有市場,但市場的反應非常緩慢。”
做大學生正裝定制和租賃項目的俞佳輝認為,自己最大的困難是經驗不夠。校園里已經有一家做正裝租賃的店面,但同學們一致反映該店正裝的租金高、不實惠,這導致俞佳輝有了創業的想法。“我的設想是要有創意,定制要更加人性化,并且增加款式”,讓他猶豫的原因是,“雖然在校園里認識很多人,但沒有開服裝店的經驗,并不了解市場需求。”
調查也顯示,在校大學生創業遇到的主要困難,70。2%的受訪者認為是“經驗不夠,缺乏社會關系”,58。3%的人認為是“資金不足”,44%的人表示是因為“沒有好的創業方向,開拓市場困難”,41。7%的人認為是“缺乏人才和核心技術”,還有25%的人認為“與創業環境有關,社會關注和支持力度不夠”,僅有3。5%的人表示是“家人的反對”。
在劉帆看來,這是個好的信號,他說,“只有3。5%的人表示會遇到家人的反對,這說明新一代大學生的父母比較開明,其實創業初始階段的阻力往往來自家庭。”
俞佳輝的創業啟動資金都來自平時的積累,他和兩個合作伙伴各投入了3000多元,“主要是用于買一批服裝用于租賃,定制則不需要太多投入。”他表示,并沒有考慮過申請銀行貸款,由于所用資金不會很大,并且對申請貸款也不懂。王鑫鵬創業啟動資金是從親朋好友那里借來的,他告訴記者,他的合伙人原來是競爭對手,由于兩人的經營理念一致,最后決定合作共贏。“我們本來就是校園里最強的兩個廣告期刊,合并后對校園市場進行了整合,吞并了很多期刊。”
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眼中最佳的籌資方式是“申請官方創業基金”,占受訪者的67。9%,61。9%的人選擇“尋找有資金的合作伙伴”,其后依次是吸引風險投資(46。4%),申請銀行貸款(39。3%),自己積累(23。8%),向親朋好友借錢(11。9%)。
劉帆認為,這個數據反映出了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典型特征。“官方創業基金不僅數額小,而且很難申請,同時,創業者不能為了錢去和別人合作,合作的基礎一定是技能互補,而且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劉帆表示,其實一般創業者選擇最多的籌資方式是向親朋好友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