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創業”一詞,被反復提出了13次。在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749萬人創歷史新高的背景下,包括“加強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實施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支持到新興產業創業”的施政方向,都被寫入了報告文本中。李克強還指出,政府已設立了額度達400億元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并準備繼續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助力。
對此,來自陜西的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廣播電視臺總編室副主任孫維在本屆兩會上,提出了兩項建議,分別是《關于建設四大平臺更好推進大學生創業的建議》和《關于培育專業社工推動青少年社會工作發展的建議》。她認為,中國進入新常態之后急需大學生到社會去創業,那樣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就成了一個亟需解決的民生問題。
在全國統一設立人工電話政策咨詢平臺
當記者問及在大學生創業愿望實現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時,孫維表示:“因為大學生創業愿望極其強烈,但對于怎樣創業、能否成功、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創業方式了解的都不是很清楚,創業的成功率低,收益低,而且社會對大學生創業容忍度低,這些都是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阻礙。在問卷調查中我發現大學生對于我們政策的支持不是太了解,我希望在全統一設計人工電話政策咨詢平臺,就是希望能夠打通這一阻礙,和大學生分享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讓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能享受到這份紅利。我們可以采用采購的方式來采購社會需求,然后采用競爭的方式,選出能夠提供給大學生的高質量的免費咨詢平臺。有很多媒體在問我2015年你認為改革的關鍵詞是什么,我認為應該是“執行”。所以我第一個建議就是設立一個“123”人工電話大學生創業政策免費咨詢平臺。
建立市場化、品牌化的全產業鏈孵化器平臺
孫維說:“大學生沒有經驗,沒有平臺,沒有資源,甚至沒有錢,因此我的第二個建議就是建立市場化、品牌化的全產業鏈孵化器。我給孵化器起了個名字:夢想之星。”孫維談到,大學生創業的想法是好的,但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如果能建立一個市場化、品牌化的全產業鏈孵化器平臺,把大學校園里面閑置的校園廠房、閑置的房子利用起來,讓那些有著極為強烈愿望、想創業的而且具備了一定創業能力的優秀大學生進來創業。同時可以邀請風險投資進入,形成一個全產業鏈鼓勵大學生創業。“我相信有這樣一個孵化器平臺,可以帶動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可能也會更高一些。”孫維告訴記者。
建立社會組織非盈利性的公益平臺
“在問卷調查中有一個問題是:你為什么要創業?你是否愿意創業?經過統計我得知,85%-90%的大學生都會說’我愿意為夢想創業’,為此,我建議能夠建設一個社會組織非盈利性的公益平臺,我們做慈善、做公益,同時也可以加入到已經形成的社會公益組織當中去。我們有市場、有政府,若我們的社會力量再加盟過來,我們的大學生創業一定會走的越來越好。此外,這個社會組織可以有個人捐助,可以募集資金,大學生在里面做志愿者,可以得到一筆合法的工資來源和收入,也解決了大量學生的就業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孫維說。
建立大學生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社區交流平臺
著眼于大學生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孫維建議,應該打通全國大學生創業的社區交流平臺,目的是破解我們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以市場化、社會化方式,在全國建立以互聯網,尤其是以微信、微博、BBS等社區化平臺為支撐的全國大學生線上創業社區。透過“創業社區”這一平臺,不但可以推動創業信息對稱、促進創業經驗分享,還能傳播創業文化,引導“寬容創業失敗”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
孫維說,“我提出的這個建議能夠落實習總書記在陜西提到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推動創業就業’的關懷和囑托,讓大學生無障礙的展現自我才華,以實現自身價值。通過四大平臺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向上向善的社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