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時間,15場青桐匯,40多項創投交易,累計融資5.6億元。”據介紹,通過“青桐匯”這個路演舞臺,已有75個優質項目被推向市場,45個大學生成了炙手可熱的創業明星,抱著項目找投資的年輕人中,90后占了一半。
武漢實施“青桐計劃”一周年。這個計劃是干什么的?為什么能撬動如此龐大的資本?
“青桐計劃”曬年度成績單
“兩年前,院里的幾個同學就開始創業了。”說起大學生創業,武漢紡織大學傳媒學院大四女生張艷紅并不陌生,她說,現在不少大學生,不滿足于埋頭讀書、找個工作,而是更愿意嘗試自己創業。
一個大學生創業項目,拿到3500萬美元的國際風險投資。這不是神話,而是過去一年真實發生在武漢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不是一個,而是一批。故事,都發生在同一個舞臺——青桐匯。借“首屆青桐年匯暨華中黑馬創交會”的平臺,也是武漢自2013年12月實施“青桐計劃”以來,第一次曬大學生創業成績單。
據了解,武漢共有79所高校,120多萬在校大學生,每年畢業生人數30萬。“青桐計劃”的出臺,旨在鼓勵武漢大學生像硅谷的年輕人一樣,自由發揮創意和智慧,到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并幫他們對接風投資金。
每年,該計劃評選出100名大學生創業先鋒,分別給予3萬元的獎勵。2014年12月18日,肖遙(武漢科信達致力有限公司創始人)、易佳新(武漢數字地球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沈國良(武漢天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等10名創業先鋒首批領獎。
數據顯示,武漢大學生創業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技聚集度較高的光谷地區,5.6億元融資額中,有5億元成交于光谷。奇米科技的“九塊郵”和“卷皮網”業務,更獲得國際資本軟銀賽富的青睞,創下單筆3500萬美元的青桐最高融資紀錄。
創業首桶金從哪兒來?
大學生創業,最現實的問題莫過于資金。除了自籌資金外,錢還能從哪里來呢?政府各級組織和學校都在不遺余力地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武漢市“青桐計劃”設立市級天使基金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首批9家大學生創新企業已獲1700萬元資金扶持;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2014年對評選出的662個項目給予共計2000萬元的資金扶持;武漢市科技局設立首只1億元科技創業天使投資基金,扶持大學生創業;2015年起,湖北省首次設立“科技天使投資基金”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對省內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和大學生創業項目投資,基金首期規模為2億元……
“沒有政府給的那些錢,公司可能早就夭折了。”26歲的于義濤是武漢鑫星銅冶設備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在湖北大學就讀期間,曾兩次創業無果。
2011年,于義濤創辦公司,是緣于“天上掉下的一項專利”——由于不怕吃苦、有創業經歷,他被相中成為“電解銅箔生產液工序的溶銅設備及方法”專利技術的繼承人。
這項專利技術是武漢冶煉廠退休工程師魏明星的畢生心血。雖然有客戶資源、有技術,但精力有限。最終,魏明星以技術入股的形式,與于義濤合作。
接下魏老的“專利棒”,于義濤拿著東拼西湊的2萬元開始新的創業征程。由于資金有限,于義濤坐著公交車找遍了武漢市內幾乎所有可出租的廠房,最后把廠址選在花山。
如果沒有后續資金的注入,公司運營舉步維艱。2012年,武漢市科技局向他提供了10萬元大學生創業無償資助,之后,他的團隊又陸續得到來自武漢市經信委、團省委和武漢市青桐計劃等單位的20余萬元無償資助。
靠著這些錢,于義濤于2012年初成功制造出第一臺專利產品并銷售給江西一家銅冶公司,第一筆生意就掙了40萬元。2013年,公司年銷售額從2012年的90萬元一躍升至250萬元。2014年,他又投入100萬元擴建了硫酸銅生產線,公司經營蒸蒸日上。
為“技術牛人”補市場短板
華科男創業為何那么牛?
深圳樂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互秀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奇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均獲得了千萬元以上的投融資,成為創投圈里的寵兒。這些企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創始人都來自于華中科技大學。近三年來,像這樣科技含量高的學生創業公司,在華科大有100余家。
華科男傳奇的背后,有一個數據值得注意:截至2014年,華科大超過70%的畢業生,在讀期間曾參與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早在2007年,華科大就設立了50萬元的“大學生創業基金”,為優秀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資金支持;2013年,基金年度發放額達到210萬元。
除了幫助大學生解決創業資金短板,學校更看重的是,為學生創業“導航”。華科男大多是技術牛人,憑借科技項目創業,但如何將成果與市場對接,是他們的“軟肋”。學校要做的,就是為他們的技術尋找市場。這一點,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在讀博士生范小虎感觸很深。
2014年初,范小虎和幾個同學共同成立了武漢飛流數據科技有限公司,3個博士生、4個碩士生,全是搞計算機的,引進美國一位教授的技術做二次開發,在國內大數據應用領域獲得了突破。“對技術優勢很自信,卻不知道產業化的方向在哪里。”范小虎說。在學校團委搭建的“與風投機構面對面”平臺上,一位零售行業的老總讓他們找到了高端技術“接地氣”的思路,項目很快“起死回生”。
為了幫助技術牛人尋找市場,華科大開設了創業教育公共選修課,涉及創業概論、商業機會、創業資源、公司創建、市場營銷、競爭分析、企業戰略、創業融資、創業計劃9個主題。此外,還通過創業大講堂、創業沙龍活動在校園中傳播創業精神,累計舉辦講座超過300場。
定期培訓“不務正業”學子
農業是下一個十年中國創業圈前景最被看好的產業之一。在農業領域創業,華中農業大學無疑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
2014年10月30日,華中農業大學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業沙龍,教室里被學生們擠得水泄不通。講臺上,主角之一是畢業于該校的胡勇。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小伙,和幾個同樣來自五湖四海的農村大學生,靠自己的努力,把一個水果攤發展為擁有24家水果連鎖店的“親親果園”,年營業額過千萬元。
在胡勇創業過程中,學校的扶持為他和小伙伴插上了飛向理想的“翅膀”。2013年,省政府推出政策扶持創業大學生,華中農業大學也對親親果園提供了幫助,他們順利成立了公司。
另一位校友董謙遜,大二時就注冊了華中農業大學第一家由在校大學生創辦的公司——武漢異想天貿易有限公司。董謙遜是2008級工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學生,“對專業興趣不大,特別喜歡創業”。他大一炒股、大二開網店,還大膽地注冊了公司。對于董謙遜的“不務正業”,學校采取了寬容的態度,并給予引導和扶持,“異想天”作為首批創業團隊入駐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心。如今,董謙遜擁有7家天貓旗艦店,2013年銷售額2400萬、2014年銷售額為5000萬元。
華農創業氛圍濃厚,源于學校支持和鼓勵大學生發揮所學專長,找準項目創業,還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為有志創業的學子提供信息交流平臺等。
虛擬情境中培訓創業公司
2011年,武科大走出了一位千萬富翁——“內衣大王”解礫。2013年,武科大應屆畢業生里又出了一位千萬富翁——從在校門口擺攤賣盆栽起家的付文杰,如今他擁有5家公司、300多名員工,公司年銷售額8000多萬元。
在付文杰看來,母校武科大是一塊創業的沃土。當初,付文杰一無資金、二無項目,卻一心想著創業。“輔導員老師建議我從低風險的小生意入手。”一次偶然機會,付文杰認識了一位賣盆栽的阿姨,學到一些經驗后,創業之路便由此開始。
就在付文杰擺攤賣盆栽時,武科大2008級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解礫也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和付文杰賣盆栽不同,解礫的創業是從網上賣書起家,相同的是,解礫在創業之初,也得到老師的啟發。在導師的指導下,解礫的網上書店很成功,第一桶金便收獲10萬元,并積累了大量的電子商務經驗。
有了一定積累后,解礫和同伴成立了創業團隊,并瞄準了保暖內衣網上銷售市場。他多次與上海俞兆林公司聯系洽談,拿下了該公司電子商務中心的牌子。隨后,解礫決定注冊成立純派公司,他把想法告訴了武漢科技大學副校長顧杰教授。在顧校長的幫助下,解礫只花了5天的時間便辦妥了成立公司的所有手續,并享受到5萬元的大學生創業貸款支持。
2009年9月,純派生活(武漢)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兩個月后,純派公司淘寶店鋪突破皇冠,半年銷售額超過570萬元。2011年2月,紅桃K集團與純派公司達成協議,該公司出資1200萬元并購解礫的公司,解礫持有新公司49%的股份,一躍成為千萬富豪。
近年來,武科大依托現有實驗室、科技創新基地等,先后設立17個校內創新基地、19個校外創業基地,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平臺。
武漢東湖高新區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局局長李世庭說,在中國的創業版圖上,武漢創業活躍度在全國前三,僅次于北京中關村和深圳。如果談大學生創業,青桐匯是全國第一,緣于光谷有一批想改變世界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