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某高校出臺《學分轉換原則性意見》,明文規定:對學生自主創業者,可進行50個學分的轉換;在保證學生學習了基礎和主干課程的前提下,學生可跨學科、跨專業選擇創業所需課程,由學生本人和所在院系共同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配備指導教師,跟進指導。也就意味著,創業的學生一學年都可以“合理翹課”。(11月27日《武漢晨報》)
這樣的規定引來了部分人的爭議。有的家長質疑,這樣的規定是在支持“讀書無用論”。他們擔心萬一孩子既沒創業成功也沒有學到專業知識。
這些擔憂本身都有道理,可是,這并不能作為充分的理由去否定高校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合理性。父母擔心孩子既創業失敗又沒有學到專業知識。可是理性的想一想,任何創業都具有風險。大學生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力,他們必須要承受自己的選擇帶來的后果。而且高校鼓勵大學生創業,這并不能說明高校也鼓勵學生荒廢學業。高校鼓勵大學生創業,這無疑是在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讓他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自主創業與完成學業本來就不是二選一的問題,各方面發展,多方發力、互相補充,豈不更好。有些人還在擔心什么?這或許是因為,長期的應試教育,讓我們潛意識的認為只有上課才叫學習。
不妨再看看我們中國的現狀。如今,不僅我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十分嚴重,整個社會的就業率也不高。鼓勵大學生創業不僅能解決大學生自己的就業問題,還能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有人質疑到,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機率很高,這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總要去嘗試,才能越挫越勇。
相比之下,國外高校鼓勵大學生就業也很積極。為了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韓國政府采取了不少保護和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措施。幾乎在韓國的每一所大學里面,都有“創業支援中心”。美國高校每年舉行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大賽。再看看瑞典,以相同的人口基數計算,瑞典是全世界專利及專利申請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瑞典把創業教育納入到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內容涵蓋了從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可見,大多數國家都很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當然,在如何鼓勵學生創業,以及什么情況下創業可以置換學分,要有嚴格的定義與規范。既要盡可能的增加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又要防止一些“調皮”學生鉆政策空子,荒廢其學業。總之,我們需要看到高校鼓勵大學生創業其合理性。而不是看到一點不足,就急于否定。